教師可根據不同能力學生的學習風格,採用多元化教材及多感官教學來促進其學習。例如:利用聲音和視覺教學,使對文字反應較慢的學生更容易地掌握概念。而透過肢體動作的學習活動和圖片教學,亦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準備度及學習效能。 延伸閱讀及例子: 孔明借箭(古典小說節錄) 〈楊修之死〉(記敘文閱讀理解) 描寫文寫作 議論文 寓言 2至10的組合 At the playground My Fantastic Family (Nick Vujicic’s story)Read more
教師可根據不同能力學生的學習風格,採用多元化教材及多感官教學來促進其學習。例如:利用聲音和視覺教學,使對文字反應較慢的學生更容易地掌握概念。而透過肢體動作的學習活動和圖片教學,亦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準備度及學習效能。 延伸閱讀及例子: 孔明借箭(古典小說節錄) 〈楊修之死〉(記敘文閱讀理解) 描寫文寫作 議論文 寓言 2至10的組合 At the playground My Fantastic Family (Nick Vujicic’s story)Read more
協作背景及目標 參與是次協作的是小四年級,學校按學生的語文成績分班。教師認為普遍學生的學習難點是文字表達較困難,難以運用書面語流暢表達心中所想,加上詞彙不足,故寫作是較弱的一環。此外,教師認為人物描寫是小四學生較難掌握的項目,因此QSIP支援人員與教師決定是次協作以讀文教學入手,先教寓言的課文,從分析寓言中人物的語言和行為,了解人物的想法,學習如何進行人物描寫,然後再以讀文教學中所學習的文章結構及人物寫作手法進行寫作教學。 「適異教學」示例及策略運用 年級:小四 課題:寓言 運用策略: (一)讀文教學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表列文章重點,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及領會文章寓意 分層學習任務:因材施教,以不同設計的工作紙引導學生摘錄不同程度的筆記 多感官教學:運用戲劇教學,提升學生的興趣 分層評估:設計分層小練筆練習,照顧不同能力學生的需要 (二)寫作教學 多元的學習目標:就學生的學習程度設學習目標,提升學生的水平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沿用讀文教學的學習鷹架,使學生更容易掌握文章結構及描寫人物的方法 分層學習任務:照顧不同學生的需要,製作不同程度的寫作工作紙 多感官教學:運用戲劇教學,提升學生的興趣,照顧不同學習風格的需要 在課程規劃上適當地調整學習進度:因應學生需要調整施教流程 教學例子及解說 是次設計分讀文教學和寫作教學兩部分,本文就此分別闡述。 (一)讀文教學 學習內容(content) 1.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表列文章重點,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及領會文章寓意 根據教師對學生的日常觀察,小四學生難以理解寓言〈狐狸和葡萄〉中的寓意,他們可能相信狐狸最後真的不想吃葡萄。因此QSIP支援人員與教師一起分析文章內容,把課文內容分拆成四個情境,每個情境均有語言描寫和行為描寫兩部分,協助學生由此推測狐狸想吃葡萄的程度,從而理解狐狸其實只是自我安慰甚至是自欺欺人。 (課文來源:〈狐狸和葡萄〉,《新篇啟思中國語文》四上第二冊) 2. 分層學習任務:因材施教,以不同設計的工作紙引導學生摘錄不同程度的筆記 由於能力稍遜的學生未能邊聽課邊抄寫文字,所以課堂工作紙設有調適版,使能力稍遜的學生不用抄寫太多文字,反而在工作紙上已提供相應的人物描寫手法,避免因抄寫量太多或寫得太慢而影響學習動機,使學生能專注於分析人物描寫手法和理解狐狸的想法。至於能力較高的學生,則要求他們自行分析每一個情境的人物描寫手法。 學習過程(process) 3. 多感官教學:運用戲劇教學,配合不同學生的學習風格,提升學生興趣 在教授寓言〈狐狸和葡萄〉中,如果學生能代入狐狸的角色,理解牠的想法,有助學生理解寓意。因此,我們除了引領學生進行文字分析,更透過戲劇的肢體活動、台詞演繹,甚至是觀看同學的演繹來加深學生對人物想法的理解,從而推斷寓意。 課業(product) 4. 分層評估:設計分層小練筆練習,照顧不同能力學生的需要 為了訓練學生的高階思維,我們就不同學生的程度擬題,要求他們在單元後進行小練筆: (二)寫作教學 學習內容(content) 1. 多元的學習目標:就學生的學習程度設學習目標,提升學生的水平 我們在是次計劃的學習目標訂立基線,要求所有學生達到基本目標,而能力較高的學生則在基本目標上再多加一項目標,延展他們的能力: 2.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沿用讀文教學的學習鷹架,使學生更容易掌握文章結構及描寫人物的方法 是次寫作的題目也是來自一個寓言故事〈兩隻羊兒要過河〉,主角是動物,而且我們給予學生的寫作框架,也是跟〈狐狸和葡萄〉一樣,在四個不同的情境思考人物的心情,繼而進行人物描寫,並寫出簡單的故事教訓。 3. 分層學習任務:照顧不同學生的需要,製作不同程度的寫作工作紙 我們嘗試優化過往的寫作教材,更設計了課堂活動工作紙和寫作工作紙,務求令不同能力的學生都能運用人物描寫進行寫作。能力稍遜的學生只集中進行人物描寫,不用構思情節,而能力較高的學生則除了要進行人物描寫外,還要構思情節。展示如下: 進階版教材(能力較高學生使用) 調適版教材(能力稍遜學生使用) 學習過程(process) 4. 多感官教學:運用戲劇教學,提升學生的興趣,照顧不同學習風格的需要 我們在讀文教學時曾運用戲劇元素,有助學生理解寓言的寓意。因此在教授寫作時,我們繼續運用戲劇元素,助學生代入角色,留意人物的心情、説話和動作,有助學生進行人物描寫。 5.Read more
協作背景及目標 參與是次協作的是順德聯誼總會梁潔華小學四年級學生,學校按學生的數理及語文能力分班,其中一班是語文能力較強的。據老師觀察,學生整體文字表達能力有待提升,寫作時雖能在老師的指引下依某一架構勾勒內容大要,但往往未能細緻描寫,以致文章豐富度不足。而小四課程中不少涉及觀察、描寫的能力,這是過往小四學生較難掌握的項目。 因此,是次QSIP支援人員與教師進行協作時決定以讀文教學入手,先引導學生欣賞美文美句,再創設情境增加學生的體驗,希望能提升學生寫作描寫文的表現。同時,配合學校電子學習資源的發展,讓學生可以有更個性化的學習材料。 「適異教學」示例及策略運用 年級:小四 課題:描寫文寫作 運用策略: 多元的學習目標:根據學生能力及基礎擬設不同學習目標,提升學生的水平 情境式教學:以實際的社區情境作學習素材 多感官教學設計:採用多元化方式呈現教學內容(EduVenture® Composer電子學習應用程式) 多感官教學:照顧學生的不同學習風格,採用多感官教學來促進其學習,如運用影片、圖片,增加學生學習興趣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因應學生的能力和需要,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及提供適時的學習支援 多元化學習任務:照顧學生的興趣,設立多元任務 分層學習任務:根據學生的能力、需要和興趣,設計有深淺程度分別的學習任務或工作紙,如:能力稍遜學生以短語等較淺易的方式來形容 教學例子及解說 甲. 學習內容(content) 1. 多元的學習目標:根據學生能力及基礎擬設不同學習目標,提升學生的水平 我們根據學生的能力及前備知識,訂定寫作基線,要求所有學生達到基本目標,而能力較高的學生則在基本目標上額外加兩項目標,延展他們的能力: 2. 情境式教學及多感官教學設計:以實際的社區情境作學習素材,並採用多元化方式呈現教學內容(EduVenture® Composer電子學習應用程式) 引入日常生活情境甚至是到真實情境中學習,有助學生代入,提升學習信心及參與度。因此,老師帶學生到社區的公園,學生不必再依賴圖片、影像,而是在真實的大自然中運用不同感官進行學習。學生可以在一定範圍內自由探究,選擇個人喜歡的景物進行觀察。這種學習途徑提供了個人化的經歷,亦將學生的被動學習活動轉換為主動學習活動。 與此同時,我們運用EduVenture這一電子學習應用程式,多元化地呈現教學內容,迎合不同學生的需要。例如開首部分提供公園的描寫示例時,既有傳統的文字描述版本,又有呈現圖片配合聲音導航的形式,引導有需要學生如何去觀察描述。 乙. 教學過程(process) 3. 多感官教學: 照顧學生的不同學習風格,採用多感官教學來促進其學習,如運用影片、圖片,增加學生學習興趣 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性向及興趣,學習風格亦因人而異,有的在閱讀時已能夠很自然地由文字想像到作者描繪的景象,有的則需要利用圖像、動畫等具像才能在腦海中呈現文字所描寫的景象。為照顧學生的不同學習風格,教師在教導如何細緻描寫景物時,特意播放了配合課文內容的影片,讓學生一邊聆聽課文朗讀,一邊觀賞實景;之後又以圖片(定鏡)展示,讓學生可以慢慢看清楚景物特色,再接合學生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景象,多管齊下,協助學生釐清各形容詞的概念,學生更清楚這些詞語可以如何運用,亦增加學習興趣。 4.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因應學生的能力和需要,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及提供適時的學習支援 在寫作前,教師借助工作紙引導學生先回憶遊覽歷程,然後在平面圖中畫出遊覽路線及標記經過的地方,之後再選擇自己印象深刻的景點準備描寫,最後以適當的地點轉移詞連接不同的景點。這一思考架構,有利學生構思文章內容及脈絡。同時,又另設「錦囊妙計」提示卡供有需要的學生運用。 這一寫作思考架構亦與之前讀文教學〈盧園大宅〉的工作紙相似,以讀帶寫,有利學生模仿。 5. 多元化學習任務:照顧學生的興趣,設立多元任務 我們在運用EduVenture電子學習應用程式設計學習任務時,刻意加入不同的題型,包括圖文描述、文字/圖片選擇、短片描述、錄音、拍照等多種題型,學生可以不囿於文字的規限,用錄音及時說出自己所見所感;亦可以用照片展示自己如何選材,增加學生的參與度。 6. 分層學習任務:根據學生的能力、需要和興趣,設計有深淺程度分別的學習任務或工作紙 在學生正式寫作完整文章之前,老師先以較淺易的片段寫作讓學生嘗試,並提供參考詞語供有需要的學生運用,然後讓學生互評回饋。另外,在單元的開首部分,老師亦提供了三個熟悉的香港地標建築物,讓學生自由選擇一個自己喜歡/較有印象的建築物進行描寫。同時,由於能力稍遜的學生文字組織能力較弱,可以讓他們集中思考該建築物的特色,只用短語作形容。至於能力較高的學生,則要求他們以完整句子表達,並加入已學的修辭手法,而內容亦需要更豐富一些:除了描寫建築物的特色外,再嘗試寫出自己的感受。這樣可鼓勵能力較高的學生自我挑戰。 小結: 一.運用電子學習應用程式,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材料,有助學生自主學習,提升學習動機;亦有助老師及時進行個別指導,照顧差異 EduVenture這一電子學習應用程式有助老師預先設定學習架構,讓學生在一定範圍內自由探究。這種學習途徑提供了個人化的經歷,學生有選擇的機會,有助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事實上,是次學習活動,教師最欣喜的是學生學習態度的轉變,學習成效亦因此提升: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都表現興奮投入,並留下深刻印象,過往較被動的學生因此增加了寫作的動力;而本身較敏感細膩的學生,則更豐富了他們的想像力。 另外,EduVenture這一電子學習應用程式有助老師騰出空間照顧差異:老師利用聲音導航,預先錄製引導學生如何作觀察的聲帶,學生可以按個人需要適時選擇聆聽;以選擇題為學生提供詞語提示;以語音輸入協助文字書寫表達有困難的學生;對於一些較被動的學生,教師又可以有空間進行個別指導,及時提供適切的支援,有效維持學生投入學習。 二.情境式學習有利鼓動學生運用不同感官投入學習,提高學習興趣;更提升學習成效 學生的學習模式是多樣的:有些人偏愛聽覺、有些人偏愛視覺,有些人需要通過觸覺刺激才能有效學習。是次學習活動我們創設真實學習情境(公園),為不同需要的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內容,有靜態的,有動態的;有需要遠觀的,有可以細察的;不止有視覺、聽覺的,還有嗅覺、觸覺的……學生可以在不同的體驗中學習知識、蒐集寫作素材。雖然該公園在社區內,但不少學生表示是第一次遊覽此地,他們發現原來在自己社區內有一個如此美麗的環境,特別感興趣。 這種真實而具個性的學習經歷,學生不必像以往寫作時只是憑空想像,相反他們從遊園過程中蒐集了大量個人化的資料,學生可以選擇印象深刻或感興趣的畫面,把這些不同感官的收穫合而成文就已經能組合成相當豐富的文章內容了,因此學生亦沒有了不知有何寫作素材的苦惱。 據老師表示,即使是語文能力基礎稍遜、過往對寫作較抗拒的學生,在參觀學習的當天,亦表現得非常雀躍,時而聚精會神地完成EduVenture的電子導覽,時而七嘴八舌地就周圍的環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是以往在課堂中很少會出現的情景。可以說,這次真實的情境學習,讓學生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得到了較充分的刺激,真實的遊蹤豐富了學生們不同的感官體驗。而寫作工作紙的分層設計,亦有效幫助學生逐步建立寫作框架。因此,大多數學生在是次寫作的表現上都較以往有進步,詞彙豐富了,文章結構完整,也能用上適當的修辭。 另外,我們根據學生能力及基礎擬設的不同學習目標,亦有效引導能力較高的學生在描寫的同時加入個人感受。據老師表示,能力較高的學生不僅能選取不同景點進行仔細描寫,更能運用不同修辭及加入個人情感,豐富文章内容。可見多元的學習目標能切合不同學生的需要。 文章導覽 協作背景及目標 「適異教學」示例及策略運用 教學例子及解說Read more
協作背景及目標 鄧鏡波學校是一所超過六十年歷史的傳統男校,鄧鏡波學校在中文科教學時會按能力分組,能力較好組別的學生頗願意參與課堂學習,而其他組別的學生參與度相對稍低。 QSIP支援人員與學校期望透過是次協作,由中一級開始,以男生的興趣及特性為依歸,重整初中課程,構建校本基本能力指標,並根據學生的不同能力將課程分核心及延展部分;再配合教學策略的改變,以照顧學習多樣性,提升學生學習中文科的興趣。 「適異教學」示例及策略運用 年級:中一 課題:〈楊修之死〉(記敘文閱讀理解) 運用策略: 多元的學習目標:根據學生能力分為基礎組及進階組,設定不同程度的學習要求 分層學習材料:根據學生能力準備不同的學習材料 在課前引起學習興趣及裝備前備知識:於開展教授的課題前提供補充學習內容作為引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基礎知識 分層學習任務:將工作紙分為「基礎」及「進階」部分,為能力稍遜的學生提供詞彙提示 識別差異:從工作紙設置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對課文的掌握程度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因應學生的能力和需要,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及提供適時的學習支援 多感官教學:照顧學生的不同學習風格,採用多感官教學來促進其學習,如運用影片、戲劇演繹,增加學生學習興趣 多元化學習成果展示方式:讓學生運用不同方式(書信寫作、錄音/錄影演說等)展示學習成果 善用小組學習模式:善用學生差異、以二人一組形式,讓能力較高學生支援能力稍遜學生,同時深化所學 教學例子及解說 1. 多元的學習目標:根據學生能力分為基礎組及進階組,設定不同程度的學習要求 為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QSIP支援人員與教師根據學生的能力及前備知識,訂定核心及進階學習目標,對能力較高的進階組學生有較高的要求: 有了明確的整體學習目標後,在課堂上,不同班別的教師再因應學生程度分拆不同的小任務: 2. 分層學習材料:根據學生能力準備不同的學習材料 〈楊修之死〉這篇課文取自《三國演義》,作為明代小說,其文言已甚為淺白,但是,作為中一的學生,不少是第一次接觸文言文,有些學生在閱讀課文時仍有一些抗拒,加上原文共寫了楊修生前與曹操之間的七件事,篇幅較長,部分學生因此在閱讀時未能仔細揣摩,以致忽略一些事件細節的情況,因此教師在與學生進一步深入探討文章中人物性格特點之前,先為基礎組學生提供課文的白話文劇本版,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 3. 在課前引起學習興趣及裝備前備知識:於開展教授的課題前提供補充學習內容作為引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基礎知識 為協助學生裝備好學習本篇課文的前備知識,教師在學生接觸課文之前,加入有關課文內容的多媒體視訊,讓學生對文章內容有一定的了解,幫助他們閱讀和理解文言文原文,在課堂上亦可更投入。 4. 分層學習任務 及 識別差異:將工作紙分為「基礎」及「進階」部分,為能力稍遜的學生提供詞彙提示,而工作紙設置能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對課文的掌握程度 在記敘文教學中,學生需要從作者記敘的事件中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徵。在了解事件的細節之後,多數學生都能從中感受到事件主角的性格特點。但是,對於一些能力稍遜的學生,他們常會因為語文基礎較弱,沒有足夠的詞彙,以致即使能理解人物的性格,亦未能以適切的詞彙表達出來。因此,我們在同一工作紙內將內容分為「基礎」及「進階」部分,為能力稍遜的學生提供詞彙提示,以協助學生運用這些詞彙加以概括。但是,我們亦鼓勵學生挑戰自我,因此刻意把提示放在工作紙的最底部,並反方向擺置,避免學生「無意」中看到。而這些提示,同時亦可以給一些完全沒有任何頭緒的學生提供了思考的方向,以全面照顧不同能力學生的學習需要。 進階版(供能力較高學生使用) 基礎版(供能力一般學生使用) 5.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因應學生的能力和需要,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及提供適時的學習支援 從上面的工作紙中亦展示了教師為一般學生建立的學習鷹架,把一個大任務分拆成兩個小任務,讓學生知道分析事件中人物的性格時,需要做到先以詞彙明確點出其性格特徵,然後再以事例加以說明這兩個步驟。這種作答思考程序的引導,有效幫助有需要的學生了解作答方向,亦有利於學生將能力轉移到之後閱讀其他篇章的分析當中。 然而,一般學生最終亦需要學習如何以文字表達作出說明。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在學生以口頭表達之後,亦會運用簡報展示如何從文中找出具體事例,再轉化為文字表達的技巧(如下圖): 6. 多感官教學:運用動畫、戲劇演繹,增加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故事內容 語文的學習固然是以文字為主,但是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的性向及興趣,學習風格亦多樣化,有的善於閱讀文字,有的對圖像、動畫等內容較敏感,有的對親身體驗特別容易吸收,也有的善於運用資訊科技學習。上文提及我們在課前設計了以資訊科技、動畫等途徑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裝備前備知識,達到照顧學生不同學習風格的效果,有效增加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及興趣。 除此之外,前文亦曾提及教師把原文化為白話文劇本,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同時請學生分組演繹這些故事,在靜態的文字輸入之外,增添聲情的演繹,有效加深他們對課文內容的記憶。 學生分組演繹文中有關楊修與曹操之間的事件。 學生表現投入,課堂氣氛輕鬆活躍。 7. 多元化學習成果展示方式:讓學生運用不同方式(書信寫作、錄音/錄影演說等)展示學習成果 及 8. 善用小組學習模式:善用學生差異、以二人一組形式,讓能力較高學生支援能力稍遜學生,同時深化所學 在理解探究了〈楊修之死〉全文之後,教師請學生根據對課文中事件及兩個主要人物個性的認識,嘗試代入角色,以「楊修朋友」的身份,嘗試勸說楊修改正恃才放曠的性格。學生可以採用寫信(書面文字)或當面勸告(錄音/錄影)的形式。 課堂上,兩位同學一組,親身演繹,配合互評,借助同儕協助優化改進。據觀察,由於以說話表達對大部分學生來説困難相對較小,加上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較大。之後,學生根據同學的回饋,回家自由選擇正式書寫一封信或拍攝影片勸說楊修,深化課堂學習。 學生演說錄音-「以楊修朋友身分作勸說」 小結: 1. 多感官教學、適切的學習鷹架有效提升學生的興趣及課堂參與Read more
協作背景及目標 基督教粉嶺神召會小學以混合能力分班,各班之間,以及班中學生之間亦有明顯的學習差異。是次協作於五年級開展,焦點為議論文教學。教師認為過往學生在學習議論文遇上較大的困難,因為他們在小一至小四所學的篇章大多以記事為主,而議論文三要素中的論點、論據和論證手法有別於過往閱讀和分析敘事性文章的方法,所以學生普遍將論點、論據和論證混淆不清,難以在段落中辨別出來。QSIP支援人員與教師透過是次協作,期望實踐適異教學的理念優化教學設計,提升學生在議論文的分析表現。 「適異教學」示例及策略運用 年級:小五 課題:議論文 學習目標: 學生能說出議論文中的論點和論據 學生能分析文章,指出文章運用先破後立的論證方法 運用策略: 在課前引起學習興趣及裝備前備知識:補充「分辨意見和事實」的教學內容,裝備前備知識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調整教學速度,補充教學內容,運用結構清楚分明的範文建立學習鷹架 多感官教學設計:運用生活化例子,配合多元化材料,引發學習興趣 適當地調適教學內容:調整課業內容,切合不同程度學生之需要,增強自信,拓展能力 多感官教學:把討論問題展示於簡報中作為視覺提示;調整教學步伐,教師跟學生同步分析文章 善用不同的提問技巧:課堂上作分層提問,以切合不同程度學生的需要 多元化學習任務:選個人喜歡的流行物品作分析,照顧個人興趣 教學例子及解說 是次協作以小步子為教學的大方向,亦即學者 Tomlinson所提倡的適異教學中調整教學內容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準備度(Readiness)。課堂編排先教授論點和論據的概念及二者之間的分別,及如何從段落中把二者分辨出來。繼而從文章中教授論點和論據的關係,以及議論文的基本文章結構,在這基礎上才進一步教授論證的方法。建立了學習的基礎,我們再按學生的程度調節教學內容,整體概念如下: 1. 學習內容 ﹙content﹚ 1.1 在課前引起學習興趣及裝備前備知識:補充「分辨意見和事實」的教學內容,裝備前備知識 在課程中額外加入分辨意見和事實的教學,協助學生建立論點(意見)和論據(事實)的概念,提升學生分析議論文三要素的準備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加入多元的教學材料,如觀看教育電視及小組討論活動,以照顧能力稍遜學生的需要。 1.2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調整教學速度,補充教學內容,運用結構清楚分明的範文建立學習鷹架 我們決定選教教科書中其中一篇課文〈流行的東西都沒有藝術價值嗎?〉。考慮到這篇章雖有論點、論據和論證,但非較典型的議論文,對初學者或能力稍遜學生作入門之用頗有難度,所以決定輔加教授另一篇篇章〈考試能為學生帶來好處嗎?〉作為補充,並把文章改寫,使段落結構更分明,讓學生容易明白議論三要素之間的關係,以及對議論文的結構有所認識。待學生弄清概念後,才分析結構較複雜的〈流行的東西都沒有藝術價值嗎?〉。 1.3 多感官教學設計:運用生活化例子,配合多元化材料,引發學習興趣 由於課文〈流行的東西都沒有藝術價值嗎?〉中,「流行的東西」、「藝術價值」以及課文提及的例子對學生來說都較為陌生和抽象,不易理解,所以我們以時下孩子較喜愛的流行東西作為引入及分析的例子,讓學生明白文意。 1.4 適當地調適教學內容:調整課業內容,切合不同程度學生之需要,增強自信,拓展能力 在學生學習整個議論文單元後,我們請學生運用課堂所教授的學習重點,填寫概念圖來分析一篇文章作為家課。為了讓能力稍遜學生有信心完成及讓高能力學生有所發揮,我們將文章的內容稍為調整。 2. 教學過程(Process)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因應學生的程度,運用所預備的教材,並配合適當的施教策略,迎合不同能力學生的需要。 2.1 多感官教學:把討論問題展示於簡報中作為視覺提示;教師跟學生同步分析文章並劃下重點 為了讓學生明白「流行東西」、「藝術價值」及課文中提及的事例,我們運用圖片、電影片段供學生討論分析,有助能力稍遜的學生明白課文中較抽象和陌生的概念。此外,教師也會把一些討論問題展示於簡報中,給專注力稍遜的學生作視覺上的提示,以助他們跟上課堂的步伐。 為讓學生更專注上課,而且讓能力稍遜學生能跟上教師的步伐,教師跟學生一起在課文上劃下重點,並作講解,也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記下重點,務求讓所有學生都掌握學習要點。 2.2 善用不同的提問技巧:課堂上作分層提問,以切合不同程度學生的需要 教授議論文的重點為學生能從文章中找出議論文的三要素,但即使教師加入一些補充教材,為學生建立基礎,但亦難免有些學生仍未能掌握。因此,當教授〈流行的東西都沒有藝術價值嗎?〉一文,我們於備課時特別準備一些引導學生理解教學重點的小問題,協助能力稍遜的學生思考,理解教學要點。另一方面,我們也準備了一些挑戰題以提升訓練學生的高階思維,也切合高能力學生的需要。 2.3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 及 多感官教學:運用概念圖,建立學習鷹架,供學生理解較抽象的學習重點 〈流行的東西都沒有藝術價值嗎?〉的其中一個學習重點是讓學生説出文章運用了先破後立的論證方法。對於初學者來説,論證方法是學生較難掌握的概念,所以教師跟學生同步構思概念圖,並以此解説何謂論證,具體向學生展示這種論證的方法,也為學生建立分析文章的鷹架,在學生自行閱讀文章時有所依循。 學生需自行運用概念圖分析一篇議論文,我們相信經過小步子逐步建立鷹架後,學生的學習能力會有所提升,故不採用分層工作紙,而改用提示卡,鼓勵學生先挑戰自我,嘗試自行進行練習,需要時才參考提示卡的提問。此設計能照顧學習需要同時,也提高學習自主度。 2.4 多元化學習任務:選個人喜歡的流行物品作分析,照顧個人興趣 教師在教授〈流行的東西都沒有藝術價值嗎?〉中藝術品的定義後,要求學生運用當中的定義分析時下流行的東西是否具藝術價值。我們為學生提供一些例子以作分析,然而教師亦給予學生自由度選擇其他例子作分析,以鼓勵學生投入完成課業。 小結: 1.Read more
協作背景及目標 香港紅卍字會大埔卍慈中學在推行適異教學方面有超過十年經驗,由於學生在同級的學習差異頗為顯著,因此學校採取「分層教學」方法。初中方面,學校以混合能力編班,以分層課程、教材及考試卷等照顧學生的不同需要。高中方面,學校按學生能力分為三組,教師會按每組學生的能力設計不同的課程、教材及評估材料,期望可藉此達至因材施教的效果。 QSIP支援人員與教師期望透過是次協作,探討在本地通識科的教育環境下推動適異教學的可行策略,除了照顧學生學習興趣、課堂參與度之外,期望能同時加強以通識科「能力轉移」的特性進行教學設計,並進一步提升教學效能。 「適異教學」示例及策略運用 年級:中四 課題:青少年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運用策略: 在課前引起學習興趣及裝備前備知識:增設導入課及單元前設導引(advance organizer) 多感官教學:利用圖像組織介紹整個單元的脈絡及學習重點;以圖像化方式作呈現,幫助能力稍遜班別理解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透過小步子設計教授圖表數據的分析方法 利用差異促進同儕共學:展示能力較高學生的作品,促進學生互相學習 多元化的學習目標:將學習內容分為基礎及進階部分 善用小組學習模式:拼圖式學習,讓不同組別負責不同角度的資料及因素分析 分層學習任務:為不同能力學生設計不同的「應用轉移小練習」,讓學生即時將所學的概念運用到不同議題的分析中 教學例子及解說 1. 在課前引起學習興趣及裝備前備知識:增設導入課及單元前設導引(advance organizer) 在通識教學中,教師常常會採取「議題教學」的方法,例如:透過與學生探討「青少年濫藥問題」的現況、成因、影響及結果,從而教授學生分析「青少年與時下趨勢」不同議題的方法,最終期望學生能做到舉一反三、能力轉移。然而,不少通識教師都發現一個常見的教學難點,就是教完一個又一個議題,但學生的應用轉移能力仍然表現未如理想,未能把從某個議題學習到的分析探究方法轉移應用到其他議題上。 有見及此,我們在是次協作中便嘗試在整個單元開始之前增設「導入課」,提升學生學習本課題的動機及準備度,並透過圖像組織(graphic organizer)讓學生了解整個單元的脈絡及學習重點,強調各個議題所探討的共通之處是希望協助同學掌握「青少年時下趨勢」的分析方法,並將所學的通識概念及思維策略應用到不同的時事議題中。 利用圖像組織(graphic organizer)讓學生了解整個單元的脈絡及學習重點 提升學生學習本單元的動機,解釋相關議題為何值得我們關注 具體讓學生了解所學的通識概念及分析方法能應用在不同議題的分析中 此外,我們嘗試在探討每個議題的筆記開首,加入單元前設導引(advance organizer),透過圖像化的方法,協助不同能力及學習風格的學生都能掌握本單元脈絡及重點。 2. 多感官教學:利用圖像組織介紹整個單元的脈絡及學習重點;以圖像化方式作呈現,幫助能力稍遜班別理解 教師在教授本單元時,進一步善用單元前設導引,將圖像放大張貼在黑板,並運用「☆」顯示不同因素的難度,協助能力稍遜的學生理解學習進度及拿揑重點,效果良好。 3.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透過小步子設計教授圖表數據的分析方法 我們在是次協作中,嘗試在「學習過程」中作調適,將較複雜的數據圖表分析透過鷹架教學(scaffolding)的小步子設計,協助不同能力的學生掌握相關的分析方法。為照顧班內一些能力稍遜的學生,我們嘗試設計不同難度的分層題目,由淺入深,例如:先以是非題的形式,讓學生判斷某些數據描述的句子是否正確;繼而讓學生利用短答方式就數據的趨勢變化進行簡單描述;最後是能力要求較高的題目,學生須歸納數據所反映的社會現象。這設計能做到層層遞進,同時也在學習過程中給予學生更多選擇,讓他們透過不同題型學習數據分析的方法。 此外,協作教師發現部分班內能力稍遜的學生由於自信心不足,在課堂做工作紙時經常感到猶豫,會等候老師展示正確答案時才抄寫,令老師難以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有見及此,我們特意在工作紙增設「筆記欄」,鼓勵他們作嘗試,寫下初步想法或草稿,提升能力稍遜學生的參與度;同時,「筆記欄」亦可照顧能力較高的學生,老師會鼓勵他們記下通識科常用的思考步驟及分析方法,整理個人化的筆記,鞏固所學。 4. 利用差異促進同儕共學:展示能力較高學生的作品,促進學生互相學習 教師在施教時亦會善用班內差異作教學,選出班內能力一般或能力較高的學生作品作展示,帶領全班作討論及給予回饋,促進學生互相學習。同時,老師亦照顧班內能力較高學生的學習需要,如是次課堂上有學生主動提問:「如果數據在這段期間,又升又跌,那要怎樣描述?」、「若回答最值得關注的年份,我寫了2007-2009(三年),是否正確?」,授課教師對學生的提問持開放態度,並能即時作正面的回應,例如:「如數據在某段時期又升又跌,我們可以用『變化波動』來形容」。教師的處理方法及態度有助鼓勵強生在課堂內作提問,延展學生的思考。我們建議可搜集這類由學生提出的「好問題」,考慮加入來年的教材中,成為下一屆學生的延伸思考題。此經驗讓我們反思到,教師除了在教學上要「照顧」差異外,更應「善用」差異作教學。 5. 多元的學習目標:將學習內容分為基礎及進階部份 在通識教學中,經常會教授學生分析導致某種現象或問題出現的因素。然而,當面對能力差異相當顯著的班別時,能力稍遜的學生未必能掌握多個因素分析,亦未能判斷温習重點及優次,加上考試時間所限,能力稍遜學生難以寫到很長的篇幅,就各個因素作詳盡解說。 有見及此,我們在是次協作中,試驗在同一工作紙內作分層教學的設計,嘗試將所學的內容分為「基礎」及「進階」部份,訂立多元的學習目標以照顧不同能力學生的學習需要。承如上文所題及,通識教學強調培訓學生的應用轉移能力,期望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及分析方法應用在社會不同的議題上。因此,我們會按以下原則判斷相關概念的重要性及學習優次: 相關概念/分析角度應用在不同議題的通用性 涉及的通識概念難度 應用相關概念時的解釋難度 6. 善用小組學習模式:拼圖式學習,讓不同組別負責以不同角度分析資料及影響因素 教師在教授此部份時,採取了小組討論的拼圖式學習(Jig-saw learning)策略,讓不同組別負責以不同角度分析資料及影響因素。 操作流程: 7. 分層學習任務:為不同能力學生設計不同的「應用轉移小練習」,強化通識「能力導向」的教學 為加強能力較高班別學生在本科的應用轉移能力,我們嘗試在某個議題的教學中,加入「應用轉移小練習」,讓學生即時將所學的概念運用到不同議題的分析中。 能力較高班別之處理: 要求學生除濫藥問題外,列出另外三個青少年的偏差行為,讓學生意識到所學的影響因素,也能應用在其他議題分析中,嘗試舉一反三。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