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開展須教授的課題前提供補充學習內容作為引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基礎知識。 延伸閱讀及例子: 孔明借箭(古典小說節錄) 〈楊修之死〉(記敘文閱讀理解) 青少年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青少年與資訊科技、港孩問題與不同的家長管教模式 今日香港 身份及身份認同 記敘六要素 議論文 照顧自己(學習生活技能)Read more
於開展須教授的課題前提供補充學習內容作為引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基礎知識。 延伸閱讀及例子: 孔明借箭(古典小說節錄) 〈楊修之死〉(記敘文閱讀理解) 青少年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青少年與資訊科技、港孩問題與不同的家長管教模式 今日香港 身份及身份認同 記敘六要素 議論文 照顧自己(學習生活技能)Read more
協作背景及目標 是次協作在迦密愛禮信中學中四級其中兩班開展,兩班皆為理科組學生。協作教師指出其中一班學生能力較高,普遍成績及學習動機也較佳,且語文能力不遜,課堂的思考及表達能力也不錯,但班中仍存在個別差異。而另一班學生則在語文運用上的能力、分析能力及學習動機的差異相對較大,部分學生的闡述能力有待提升,行文書寫篇幅較短,課堂上表現亦較為被動;亦有少部分學生的專注力較弱,比較容易分心。 承接剛完成的身份認同課題,QSIP支援人員與教師以本土方言作為切入點,試驗教材的內容及難度能否配合學生能力。經過試教及觀課檢討後,我們分析各班的需要,再進一步為其他班別調適教材內容以配合不同能力學生的學習需要。是次協作目標期望以一份教材為主幹,嘗試在分組及課堂支援策略上照顧不同能力學生的需要。 「適異教學」示例及策略運用 年級:中四 課題:身份及身份認同(探討問題:廣東話應否全面被取代?) 運用策略: 在課前引起學習興趣及裝備前備知識 促進全班參與 分層學習任務 善用小組學習模式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 多元化學習成果展示方式 教學例子及解說 1. 在課前引起學習興趣及裝備前備知識 我們先以全班教學的形式,讓學生了解母語的定義,並以生活的實例,如選用利君雅作為例子討論身份認同的問題。 面對着抽象的身份認同概念,例如中國的香港人、香港的中國人等等,我們改以巴基斯坦裔、在香港長大的利君雅作為例子,說明有何因素會使利君雅認為自己是香港人,讓不同成長背景的學生更容易理解。 此外,我們運用電影片段內虛構的情節引起學生對議題的興趣及關注。在電影內的主角為一位的士司機,片段講述他在工作及生活上如何面對自己母語被取代的困境,從而喚起學生關注廣東話於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以提高對討論議題的投入感,令學生對母語及身份認同有更立體的觀感。 在另一班,我們將電影片段重新剪接,把最後一分鐘有關「父親因語言問題而面對工作艱難」的情節刪去,改為「父親因到校外接送兒子而面對的語言上的尷尬情況」。以上改動除了更聚焦於父子的關係外,也強化了學校改用普通話教學的情景與學生生活的相關性,同時加強了工作紙內「教育」及「工作」兩個向度的連繫。 2. 促進全班參與 接著課堂以小組討論及協作模式進行學習活動。由於每組能力均有差異,我們根據學生的需要來調整教學內容及學習目標,並依照學生的學習特性派發不同的資料及討論問題。利用不同向度的工作紙,讓學生先閱讀自己負責向度的資料及討論問題,再與組內其他同學一起整理及匯報各向度的內容。 此學習活動讓每一位組員輪流匯報自己負責向度的資料,令每位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分析成果,不會造成組內出現只擔當聆聽者的角色,讓學生有均等參與的學習機會。 3. 分層學習任務 於小組討論時,由於時間的限制,我們建議因應不同組別學生的能力,讓完成三粒星題目的學生向其他組員匯報他們的意見,從而做到以強帶弱的效果。 4. 善用小組學習模式 我們將學生按能力分為四大組,並給予不同的名稱:「坦克」、「詩人」、「弓箭手」及「騎士」。當中「坦克」為能力稍遜的學生,而「詩人」則為能力較佳的學生。 接著,我們讓每一組學生各自以個人方式完成閱讀自己向度的資料及討論問題。由於每個小組是以異質分組,教師可依照學生的學習特性派發不同難度的資料及討論問題,目的是根據學生的需要來調整教學目標。 我們採用「坦克」、「詩人」、「弓箭手」及「騎士」作為分組名稱的用意是: 模仿電玩遊戲的角色名稱,可增加學生的熟識感、投入感,而良性競爭活動可強化團隊的精神,使分組角色更人性化。若學生熱愛足球運動,也可使用其他名稱,例如「前鋒」、「中場」、「後衛」及「龍門」等,視乎學生對甚麼類型的名稱感興趣。 角色名稱本質上較中性,可避免學習能力差異的標籤,避免學生自我歸類為最強生或最弱生。此外,角色名稱比喻同學擁有不同的學習特質,正如電玩遊戲的角色,他們各有強弱項,各有所長及負責的崗位,但又需彼此協作成為一高效團隊,才可完成任務順利過關。 異質分組 四個不同的角色組合成一小組(原組),讓他們互相照應。同時教師會依照學生的意願組合成原組,由於組內學生之間關係良好及稔熟,討論時亦會較為投入。此外,教師刻意安排「詩人」及「弓箭手」坐在「坦克」(能力稍遜的學生)身旁,以便同儕學習及得到情意上的支援。 同質分組 為協助第二階段的討論活動,各向度須有效地歸納資料及概念化相關內容。而且,相同向度的學生可一起討論該向度的內容,例如討論各問題的答案及作出共識。因此,我們加入專家組討論的部分,負責同一向度工作紙的同學會組合成為一組。由於專家組實為同質分組的方式,能力較強的組別會處理較難的部分。 在專家組內會有不同的意見,能力稍遜的學生亦可以參考其他組員的意見,增進或修正自己提出的內容;此外,學生知道自己要回原組匯報,必然會更盡力整理資料。 同時教師亦可以為能力稍遜的組別作出適時的指導,協助學生進行概念化的工作。教師亦可以因應各個專家組別討論時面對的困難,向該組加以提問及引導。 專家組討論完成後,各學生再以原來小組組合(「坦克」、「詩人」、「弓箭手」及「騎士」)進行討論,四位負責不同向度的同學,須向組內匯報,每一位同學均有機會向組員匯報自己向度內容。先經過專家組討論及整理才回原組匯報的安排,雖然需要更多的時間,但能令原組討論有更佳效果。 總結而言,小組討論是通識科常設的課堂活動之一,每課節教師都會有清晰的分組指引,並預先按學生特質及能力差異等設計好分組名單;學生習慣有效率地「移動桌子」及按個人所分配的角色進行分工研習及討論。討論活動中,教師更會要求每位學生輪流發言,學生就工作紙內不同層次的問題,嘗試相互提問及討論,分享及交流不同的觀點,彼此砥礪,共同建構知識。 課堂分組流程圖 PreviousNext 5.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 在小組討論活動時,教師若觀察到學生對資料或討論問題感到猶豫,教師會主動解說資料內容或以提問方式引導同學,建立臨時鷹架;當中亦可以鼓勵能力稍遜或信心不足的學生,並提供情意支援。 在分組討論活動中,為使學生能代入不同持份者的角度進行討論,我們為每一持份者預備一些引導性的問題卡,讓有需要的學生可作參考。教材內容調適的主動性交回給學生,較高能力的學生可以不需參考指導問題;能力稍遜的學生或感到需要額外輔助時,可以參考問題卡,當中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考慮不同的因素。 6. 多元化學習成果展示方式 在完成兩節課堂的討論後,學生需要就「廣東話應否全面被取代」作出結論。學生的課業是需要選其中三個向度以文字方式回應,當中亦可以讓學生選擇比較熟悉或有較多論點的向度。 為照顧一些運用文字能力稍遜學生的需要,他們可以選擇其中一個向度以腦圖的形式作答,而腦圖部分等同於50字的文字回應。 是次教學設計讓不同學習歷程及進度的同學,可以選擇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以上安排,都是回應學生對不同向度的熟悉程度和興趣作出的調適。 PreviousNextPreviousNext 小結:Read more
協作背景及目標 是次與保良局世德小學的協作於一年級開展。學校在一至三年級以混合能力分班,各班的學生普遍存在差異。而在一年級的常識科學習上,學習差異主要源自學生的識字情況,縱使語文能力並不是常識科的最終學習目標。教師表示個別學生差異在於識字情況、表達能力及課堂的參與性,能力稍遜的學生,表現往往較為被動。 學校期望在初小階段的常識科學習上,培養學生一些共通能力,例如表達、協作等。配合學校的期望,QSIP支援人員與教師在是次一年級的協作中,聚焦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課堂的參與度及表達能力,讓不同能力的學生在自己的基礎上進步,發揮潛能。同時,在有限的課時中,讓學生學習到有意義的內容知識(例如:基本及可應用的生活技能),提升整體學習興趣,達到「學以致用」。 「適異教學」示例及策略運用 年級:小一 課題:照顧自己(學習生活技能) 運用策略: 識別差異:透過預習的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生活技能方面的前備知識,以調適教學設計 在課前引起學習興趣及裝備前備知識:以短片作為預習教材,提升學生興趣及裝備其前備知識 多感官教學設計:針對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運用圖片、短片、文字教材等,以照顧不同學習需要 分層學習任務:按學生能力安排不同學習任務 善用小組學習模式:增加互動及說話機會,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在設計提問時,運用輔助問題或給予提示,讓不同能力的學生均可參與課堂,提升整體課堂參與度 教學例子及解說 1. 識別差異:透過預習的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在生活技能方面的前備知識,以調適教學設計 在單元「照顧自己—學習生活技能」這一課,教科書中提及的生活技能,有些是學生在幼稚園階段已學會的,例如吃飯、穿衣服;有些是難度較高,例如洗澡、綁鞋帶,可能需要家長的協助。根據教師在學校的觀察,小一學生的普遍難點是:綁鞋帶、打開零食包裝、扭毛巾及摺外套等。因此,我們期望在教授此課題前,對學生掌握這些生活技能的程度有基本的了解。 於是在共同備課的過程中,QSIP支援人員與教師透過設計預習工作紙—「我會做的事」,初步了解學生可以做到的生活技能,當中包括哪些是自己可以做的,哪些是需要家長或別人協助的,嘗試掌握學生的情況,為日後的教學進行調適設計。 預習工作紙 – 「我會做的事」 透過以上設計,我們可以: 1. 了解以上哪些項目對學生來說難度較高,較需要別人協助。 2. 若學生自我檢視對項目2、7較有信心(做得到),可被視為於生活技能方面能力稍高的學生,在其後的教學中,他們會被安排作為該技能的專家組。 3. 在自我檢視時,若學生填寫有很多項目都需要其他人幫忙完成的,可被視為在生活技能方面能力稍遜的學生,在及後的教學中,會被安排教授較容易技能的專家組。 2.在課前引起學習興趣及裝備前備知識:以短片作為預習教材,提升學生興趣及裝備其前備知識 由於學生在生活技能方面的前備知識存在差異,能力稍遜的學生有很多技能都不太掌握,而考慮到課堂時間有限,於是我們設計了短片讓學生進行預習,期望能力稍遜的學生可加快學習的步伐,而能力較高的學生亦可透過短片重溫,鞏固已學的技能,或從中嘗試學習新的方法。 3. 多感官教學設計:針對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運用圖片、短片、文字的教材,以照顧不同學習需要 在教授生活技能的過程中,由於技能仍未內化,學生往往容易忘記。為了深化學生的學習經驗,我們針對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設計了圖片及短片教材,讓他們可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材料。對於文字理解能力稍遜的學生,利用圖片及短片可將需學習的生活技能步驟具體呈現,有助他們理解所學。而能力較高的學生,則可透過多元化的刺激,加深他們對技能的掌握,及模仿短片或圖片中的講解步驟,提升表達能力。 不同類型的教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選擇適合自己的教材) 4. 分層學習任務及善用小組學習模式:按學生能力安排不同學習任務,增加互動及說話機會,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透過預習,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有初步認識,然而教師要準確評估學生是否「學懂」,並不能單靠「檢視表」自評。要讓學生真正掌握,課堂的實踐及跟進是不可缺的。 教師留意到班上能力稍遜的學生在課堂上表現較為被動,較少積極參與課堂;而能力較高的學生雖較為主動,但亦較為自我,少與同學互動。為了鼓勵不同能力的學生都能積極參與課堂,我們為是次課堂設計了「專家組」學習活動,提供互相學習與交流的機會。 根據早前預習的情況,我們將生活技能的任務進行分層設計。能力較高的學生會被編排入 B)扭毛巾及 C)綁鞋帶小組;而能力稍遜的同學會被編排入 A)摺外套及 D)打開零食包裝小組。每組皆為「專家組」,以賦予學生對完成任務的責任感。為了評估「專家們」的預習成效,「專家組」需在指定時間內完成任務才算合格。當「過關」後,「專家組」便進行互教,C)綁鞋帶與 D)打開零食包裝為一組(2人小組),B)扭毛巾與 A)摺外套為一組(2人小組)。這些2人小組中,任務有難有易。 不同難度的任務安排及小組互相協作,期望能達致:能力較高的學生,對任務感挑戰性,增加學習興趣;而能力稍遜的學生亦可完成任務,提升學習滿足感,從而達到不同能力的學生都可發揮所長。而透過專家組互動,學生可均等地參與課堂,在互教時,增加互動及說話機會,提升他們的表達能力。 專家組互教:提升學生的協作能力、表達能力及課堂參與度 在教授「生活技能」課題時,宜留意以下原則: i. 生活技能是需要實踐的,要評估學生是否已掌握,非紙筆測考可做到。因此課堂上要有機會讓學生動手做,才可較準確地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為了讓教考相配,在校內的評估上也應相應配合,宜以表現評估(performance-based assessment)的方式了解學生所學。 ii. 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及追問,有助學生澄清學習難點。雖然學生有進行預習,但部分學生未必能理解當中的關鍵內容。因此,教師宜在預習後,在課堂上抽問個別學生,附以點撥,讓學生更能掌握所學。例如請學生出來示範打開零食包裝,若兩個學生用了不同的方法,教師可追問哪項方法較好?透過提問和比較,讓能力稍遜的學生可以理解基本技巧;而能力較高的學生則可透過比較,作更深層次的思考,選擇更有效的方式。 5.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在設計提問時,運用輔助問題或給予提示,讓不同能力的學生均可參與課堂,提升整體參與度 由於一年級的學生年紀尚輕,有時未必可以即時理解教師的提問。針對低年級學生的程度,問題宜有輔助問題及提供情境化提示,讓能力稍遜的學生也可回答,提升課堂的參與度。例如若教師提問:「有些事情為何父母不想讓我們做?」,此問題是針對能力較高的學生。而為了讓能力稍遜的學生也能參與課堂,教師可再給予提示,例如:「有些事情為何父母不想讓我們做?例如切西瓜、煮飯⋯⋯,父母怕我們會⋯⋯」。透過給予生活化情境的提示,讓學生較易理解問題。 小結: 在課堂觀察所見,大部分學生在課堂設計下都可掌握所學。我們設計了不同類型的教材及教學活動,對於照顧差異有一定成效。是次教授的四項生活技能,較多學生難以掌握的是「綁鞋帶」,需要的教學時間較長,而提供短片及圖畫可有效幫助學生學習。同時,若能增加練習的時間,可再幫助學生熟練技能和鞏固所學。透過小組協作,學生對課堂的興趣及參與度都大大提升。「專家組」大部分可按照自己的專長教授其他組的同學,同儕互動的學習氣氛良好,加強了學習成效。 另外,透過是次協作,我們認為預習可有效裝備學生的前備知識,而體驗式學習(動手做)及小組協作,讓學生增加交流機會,有效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及學習氣氛,有利學生的學習。一年級學生的年紀雖小,但只要建立良好的課堂常規及教師提供清晰的指示(例如小組如何組合、分配物資等),學生都可迅速根據指示進行不同的學習任務。教師把從這次協作所歸納的教學設計原則套用在其後的課題上,期望以足夠的練習,讓學生開始熟悉此學習模式。 再者,我們認為常識科教授的課題及內容需可在生活上應用,讓學生感覺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相關,達至學以致用,從而提升他們的學習動機。因此,有些課題宜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開始,再轉移至較為陌生的學習內容,並按需要適當地調適課程的編排。例如於生活技能此課題上,我們根據平日的校本觀察,選擇能切合學生日常生活經驗的項目作為施教內容(部分並不是教科書的建議內容)。而當中的理據是:在課堂上,我們想「教懂」學生可以做到一些生活技能,而不止限於「了解」學生可以做到哪些生活技能。因此,我們因應教學目標,調適學習內容,決定教科書中哪些內容需詳教、略教、或不教,並按校情設計教材,例如預習及課堂工作紙等,並配合不同層次的提問,期望能讓學生掌握課題重點。 文章導覽Read more
協作背景及目標 鄧鏡波學校是一所超過六十年歷史的傳統男校,鄧鏡波學校在中文科教學時會按能力分組,能力較好組別的學生頗願意參與課堂學習,而其他組別的學生參與度相對稍低。 QSIP支援人員與學校期望透過是次協作,由中一級開始,以男生的興趣及特性為依歸,重整初中課程,構建校本基本能力指標,並根據學生的不同能力將課程分核心及延展部分;再配合教學策略的改變,以照顧學習多樣性,提升學生學習中文科的興趣。 「適異教學」示例及策略運用 年級:中一 課題:〈楊修之死〉(記敘文閱讀理解) 運用策略: 多元的學習目標:根據學生能力分為基礎組及進階組,設定不同程度的學習要求 分層學習材料:根據學生能力準備不同的學習材料 在課前引起學習興趣及裝備前備知識:於開展教授的課題前提供補充學習內容作為引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基礎知識 分層學習任務:將工作紙分為「基礎」及「進階」部分,為能力稍遜的學生提供詞彙提示 識別差異:從工作紙設置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對課文的掌握程度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因應學生的能力和需要,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及提供適時的學習支援 多感官教學:照顧學生的不同學習風格,採用多感官教學來促進其學習,如運用影片、戲劇演繹,增加學生學習興趣 多元化學習成果展示方式:讓學生運用不同方式(書信寫作、錄音/錄影演說等)展示學習成果 善用小組學習模式:善用學生差異、以二人一組形式,讓能力較高學生支援能力稍遜學生,同時深化所學 教學例子及解說 1. 多元的學習目標:根據學生能力分為基礎組及進階組,設定不同程度的學習要求 為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QSIP支援人員與教師根據學生的能力及前備知識,訂定核心及進階學習目標,對能力較高的進階組學生有較高的要求: 有了明確的整體學習目標後,在課堂上,不同班別的教師再因應學生程度分拆不同的小任務: 2. 分層學習材料:根據學生能力準備不同的學習材料 〈楊修之死〉這篇課文取自《三國演義》,作為明代小說,其文言已甚為淺白,但是,作為中一的學生,不少是第一次接觸文言文,有些學生在閱讀課文時仍有一些抗拒,加上原文共寫了楊修生前與曹操之間的七件事,篇幅較長,部分學生因此在閱讀時未能仔細揣摩,以致忽略一些事件細節的情況,因此教師在與學生進一步深入探討文章中人物性格特點之前,先為基礎組學生提供課文的白話文劇本版,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 3. 在課前引起學習興趣及裝備前備知識:於開展教授的課題前提供補充學習內容作為引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基礎知識 為協助學生裝備好學習本篇課文的前備知識,教師在學生接觸課文之前,加入有關課文內容的多媒體視訊,讓學生對文章內容有一定的了解,幫助他們閱讀和理解文言文原文,在課堂上亦可更投入。 4. 分層學習任務 及 識別差異:將工作紙分為「基礎」及「進階」部分,為能力稍遜的學生提供詞彙提示,而工作紙設置能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對課文的掌握程度 在記敘文教學中,學生需要從作者記敘的事件中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徵。在了解事件的細節之後,多數學生都能從中感受到事件主角的性格特點。但是,對於一些能力稍遜的學生,他們常會因為語文基礎較弱,沒有足夠的詞彙,以致即使能理解人物的性格,亦未能以適切的詞彙表達出來。因此,我們在同一工作紙內將內容分為「基礎」及「進階」部分,為能力稍遜的學生提供詞彙提示,以協助學生運用這些詞彙加以概括。但是,我們亦鼓勵學生挑戰自我,因此刻意把提示放在工作紙的最底部,並反方向擺置,避免學生「無意」中看到。而這些提示,同時亦可以給一些完全沒有任何頭緒的學生提供了思考的方向,以全面照顧不同能力學生的學習需要。 進階版(供能力較高學生使用) 基礎版(供能力一般學生使用) 5.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因應學生的能力和需要,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及提供適時的學習支援 從上面的工作紙中亦展示了教師為一般學生建立的學習鷹架,把一個大任務分拆成兩個小任務,讓學生知道分析事件中人物的性格時,需要做到先以詞彙明確點出其性格特徵,然後再以事例加以說明這兩個步驟。這種作答思考程序的引導,有效幫助有需要的學生了解作答方向,亦有利於學生將能力轉移到之後閱讀其他篇章的分析當中。 然而,一般學生最終亦需要學習如何以文字表達作出說明。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在學生以口頭表達之後,亦會運用簡報展示如何從文中找出具體事例,再轉化為文字表達的技巧(如下圖): 6. 多感官教學:運用動畫、戲劇演繹,增加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故事內容 語文的學習固然是以文字為主,但是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的性向及興趣,學習風格亦多樣化,有的善於閱讀文字,有的對圖像、動畫等內容較敏感,有的對親身體驗特別容易吸收,也有的善於運用資訊科技學習。上文提及我們在課前設計了以資訊科技、動畫等途徑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裝備前備知識,達到照顧學生不同學習風格的效果,有效增加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及興趣。 除此之外,前文亦曾提及教師把原文化為白話文劇本,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同時請學生分組演繹這些故事,在靜態的文字輸入之外,增添聲情的演繹,有效加深他們對課文內容的記憶。 學生分組演繹文中有關楊修與曹操之間的事件。 學生表現投入,課堂氣氛輕鬆活躍。 7. 多元化學習成果展示方式:讓學生運用不同方式(書信寫作、錄音/錄影演說等)展示學習成果 及 8. 善用小組學習模式:善用學生差異、以二人一組形式,讓能力較高學生支援能力稍遜學生,同時深化所學 在理解探究了〈楊修之死〉全文之後,教師請學生根據對課文中事件及兩個主要人物個性的認識,嘗試代入角色,以「楊修朋友」的身份,嘗試勸說楊修改正恃才放曠的性格。學生可以採用寫信(書面文字)或當面勸告(錄音/錄影)的形式。 課堂上,兩位同學一組,親身演繹,配合互評,借助同儕協助優化改進。據觀察,由於以說話表達對大部分學生來説困難相對較小,加上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較大。之後,學生根據同學的回饋,回家自由選擇正式書寫一封信或拍攝影片勸說楊修,深化課堂學習。 學生演說錄音-「以楊修朋友身分作勸說」 小結: 1. 多感官教學、適切的學習鷹架有效提升學生的興趣及課堂參與Read more
協作背景及目標 基督教粉嶺神召會小學以混合能力分班,各班之間,以及班中學生之間亦有明顯的學習差異。是次協作於五年級開展,焦點為議論文教學。教師認為過往學生在學習議論文遇上較大的困難,因為他們在小一至小四所學的篇章大多以記事為主,而議論文三要素中的論點、論據和論證手法有別於過往閱讀和分析敘事性文章的方法,所以學生普遍將論點、論據和論證混淆不清,難以在段落中辨別出來。QSIP支援人員與教師透過是次協作,期望實踐適異教學的理念優化教學設計,提升學生在議論文的分析表現。 「適異教學」示例及策略運用 年級:小五 課題:議論文 學習目標: 學生能說出議論文中的論點和論據 學生能分析文章,指出文章運用先破後立的論證方法 運用策略: 在課前引起學習興趣及裝備前備知識:補充「分辨意見和事實」的教學內容,裝備前備知識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調整教學速度,補充教學內容,運用結構清楚分明的範文建立學習鷹架 多感官教學設計:運用生活化例子,配合多元化材料,引發學習興趣 適當地調適教學內容:調整課業內容,切合不同程度學生之需要,增強自信,拓展能力 多感官教學:把討論問題展示於簡報中作為視覺提示;調整教學步伐,教師跟學生同步分析文章 善用不同的提問技巧:課堂上作分層提問,以切合不同程度學生的需要 多元化學習任務:選個人喜歡的流行物品作分析,照顧個人興趣 教學例子及解說 是次協作以小步子為教學的大方向,亦即學者 Tomlinson所提倡的適異教學中調整教學內容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準備度(Readiness)。課堂編排先教授論點和論據的概念及二者之間的分別,及如何從段落中把二者分辨出來。繼而從文章中教授論點和論據的關係,以及議論文的基本文章結構,在這基礎上才進一步教授論證的方法。建立了學習的基礎,我們再按學生的程度調節教學內容,整體概念如下: 1. 學習內容 ﹙content﹚ 1.1 在課前引起學習興趣及裝備前備知識:補充「分辨意見和事實」的教學內容,裝備前備知識 在課程中額外加入分辨意見和事實的教學,協助學生建立論點(意見)和論據(事實)的概念,提升學生分析議論文三要素的準備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加入多元的教學材料,如觀看教育電視及小組討論活動,以照顧能力稍遜學生的需要。 1.2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調整教學速度,補充教學內容,運用結構清楚分明的範文建立學習鷹架 我們決定選教教科書中其中一篇課文〈流行的東西都沒有藝術價值嗎?〉。考慮到這篇章雖有論點、論據和論證,但非較典型的議論文,對初學者或能力稍遜學生作入門之用頗有難度,所以決定輔加教授另一篇篇章〈考試能為學生帶來好處嗎?〉作為補充,並把文章改寫,使段落結構更分明,讓學生容易明白議論三要素之間的關係,以及對議論文的結構有所認識。待學生弄清概念後,才分析結構較複雜的〈流行的東西都沒有藝術價值嗎?〉。 1.3 多感官教學設計:運用生活化例子,配合多元化材料,引發學習興趣 由於課文〈流行的東西都沒有藝術價值嗎?〉中,「流行的東西」、「藝術價值」以及課文提及的例子對學生來說都較為陌生和抽象,不易理解,所以我們以時下孩子較喜愛的流行東西作為引入及分析的例子,讓學生明白文意。 1.4 適當地調適教學內容:調整課業內容,切合不同程度學生之需要,增強自信,拓展能力 在學生學習整個議論文單元後,我們請學生運用課堂所教授的學習重點,填寫概念圖來分析一篇文章作為家課。為了讓能力稍遜學生有信心完成及讓高能力學生有所發揮,我們將文章的內容稍為調整。 2. 教學過程(Process)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因應學生的程度,運用所預備的教材,並配合適當的施教策略,迎合不同能力學生的需要。 2.1 多感官教學:把討論問題展示於簡報中作為視覺提示;教師跟學生同步分析文章並劃下重點 為了讓學生明白「流行東西」、「藝術價值」及課文中提及的事例,我們運用圖片、電影片段供學生討論分析,有助能力稍遜的學生明白課文中較抽象和陌生的概念。此外,教師也會把一些討論問題展示於簡報中,給專注力稍遜的學生作視覺上的提示,以助他們跟上課堂的步伐。 為讓學生更專注上課,而且讓能力稍遜學生能跟上教師的步伐,教師跟學生一起在課文上劃下重點,並作講解,也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記下重點,務求讓所有學生都掌握學習要點。 2.2 善用不同的提問技巧:課堂上作分層提問,以切合不同程度學生的需要 教授議論文的重點為學生能從文章中找出議論文的三要素,但即使教師加入一些補充教材,為學生建立基礎,但亦難免有些學生仍未能掌握。因此,當教授〈流行的東西都沒有藝術價值嗎?〉一文,我們於備課時特別準備一些引導學生理解教學重點的小問題,協助能力稍遜的學生思考,理解教學要點。另一方面,我們也準備了一些挑戰題以提升訓練學生的高階思維,也切合高能力學生的需要。 2.3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 及 多感官教學:運用概念圖,建立學習鷹架,供學生理解較抽象的學習重點 〈流行的東西都沒有藝術價值嗎?〉的其中一個學習重點是讓學生説出文章運用了先破後立的論證方法。對於初學者來説,論證方法是學生較難掌握的概念,所以教師跟學生同步構思概念圖,並以此解説何謂論證,具體向學生展示這種論證的方法,也為學生建立分析文章的鷹架,在學生自行閱讀文章時有所依循。 學生需自行運用概念圖分析一篇議論文,我們相信經過小步子逐步建立鷹架後,學生的學習能力會有所提升,故不採用分層工作紙,而改用提示卡,鼓勵學生先挑戰自我,嘗試自行進行練習,需要時才參考提示卡的提問。此設計能照顧學習需要同時,也提高學習自主度。 2.4 多元化學習任務:選個人喜歡的流行物品作分析,照顧個人興趣 教師在教授〈流行的東西都沒有藝術價值嗎?〉中藝術品的定義後,要求學生運用當中的定義分析時下流行的東西是否具藝術價值。我們為學生提供一些例子以作分析,然而教師亦給予學生自由度選擇其他例子作分析,以鼓勵學生投入完成課業。 小結: 1.Read more
協作背景及目標 是次協作於青松侯寶垣中學中四級開展。中四級現時在通識科按成績分組推行小班教學,各組人數約二十人,各組學生之間的學習差異頗大。 教師指在過往的通識課堂,學生對部分議題的前備知識和興趣存在差異,令學生表現參差。另外,不同組別的學生在處理長題目時的能力也有顯著差異。透過QSIP支援人員與教師的協作,期望能優化校本教材,配合適異教學策略以更能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 「適異教學」示例及策略運用 年級:中四 課題:今日香港 運用策略: 識別差異:透過教師問卷了解學生興趣及差異 在課前引起學習興趣及裝備前備知識:提升學生對課題的認知 多感官教學設計:採用多種教學材料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將學習步驟分拆,協助學生掌握多角度分析能力 多元的學習目標:把學習內容分為基礎和進階部分,以照顧不同能力的學生 教學例子及解說 1. 識別差異:透過教師問卷了解學生興趣及差異 QSIP支援人員利用問卷邀請教師評價以往在中四級教授不同香港議題時,學生的興趣、前備知識、學習表現和差異,讓教師在共同備課前就學生的情況有初步的了解和共識,並把備課焦點集中在如何調適教材及教學方法以加強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 2. 在課前引起學習興趣及裝備前備知識:提升學生對課題的認知 及 3. 多感官教學設計:採用多種教學材料 從上部分所述的教師問卷中得知,學生以往對部分通識課題,例如「香港長者貧窮問題」的前備知識不足,平日在生活上也鮮有了解相關的社會問題。是次協作我們利用「相片」、「音樂」和「故事」(見圖1)等方法令學生能透過不同形式的媒體了解和感受現今香港貧困長者面對的問題。這種設計,再輔以原先的文字和數據資料(見圖2),更能照顧不同學生的學習風格及多元智能,幫助所有學生掌握基礎概念。 圖1:貧窮掠影 課堂設計在導入部分加插「貧窮掠影」環節,讓學生透過相片、音樂和故事,對長者貧窮問題從認知和情感上有更深入的了解。 圖2:香港長者人口數據資料 在觀看這些照片後,教師要求學生思考及寫出「長者面對的問題」和「即時感受」,以鎖緊他們在過程中的學習所得。教師即時利用實物投影機展示學生的答案,讓不同背景、對議題有不同看法的學生能互相參照、學習。 4.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將學習步驟分拆,協助學生掌握多角度分析能力 高中通識科要求學生對時事議題有所認識,但更重要的是能多角度分析議題。因此,我們在是次設計的教材中,把教學重點由過往較聚焦在議題的知識面改為運用多角度思考進行分析(見圖3)。我們也在設計中把分析影響的步驟拆成「向度」、「引用資料」和「說明/延伸」三個部分,為學生掌握分析能力建立鷹架。而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教材已預先提供要從資料中引用的內容,令教師在課堂能集中引導學生就議題帶出的影響作分析及說明。 圖3:教材的優化——聚焦多角度分析 5. 多元的學習目標:把學習內容分為基礎和進階部分,以照顧不同能力的學生 本課題的最終學習目標是期望學生能透過分析不同改善長者貧窮問題的政策,掌握「政策分析」的思考框架,包括政策的可行性、成效和局限的評估。以往的校本教材需要學生理解四項改善長者貧窮問題的政策內容,包括:目的、對象、具體內容、成效和可行性。由於需要消化的資訊非常多,對部分能力和前備知識較薄弱的學生較有難度。 是次協作設計的工作紙(見圖4)把各項政策的具體內容提供給學生,讓學生更容易理解這些政策,減少因前備知識的差異對學習效能造成的影響。另外,我們為照顧不同能力的學生,把學習目標分為「基礎」與「進階」,讓學生能按自己的進度決定學習目標。 除了原有的「可行性」和「成效」的分析(基礎要求)外,學生亦能進一步分析各政策的局限(進階要求)。由於「可行性」和「成效」的內容較易在資料中提取,所以便列為「基礎要求」;而「局限」的分析需要學生對政策及香港的現況有更全面的掌握,對中四級學生來說相對較困難,故列為「進階要求」。 除此之外,我們亦按「學生是否容易掌握內容」及「能否把論點轉移至其它議題」這兩項因素,把四項政策分為基礎要求(強積金、子女供養、教育市民養成儲蓄習慣)和進階要求(年金計劃)內容。基礎要求為全級各班的學生皆需要認識的政策,進階要求則是讓能力較強的學生可延伸探究的政策。 圖4:針對長者貧窮問題的四項建議工作紙 而在課堂操作時,教師利用了小組教學的模式,讓學生能互相補足學習,透過以強帶弱,令能力和前備知識較薄弱的學生都可以嘗試達到進階要求。 小結: 在課堂觀察所見,由於我們加入了相片和音樂等其他形式進行導入,可見所有學生對長者貧窮這課題能有更深入的認識,感受也更深(圖5),提升了學生學習相關議題的興趣。 圖5:學生在觀看「貧窮掠影」後的感受 而在分析不同改善長者貧窮問題的政策時,由於把不同政策分成基礎和進階學習內容,在能力稍遜的班級,教師可調節學習目標,用較多的時間與學生一起討論基礎內容,幫助學生建立和鞏固基礎能力。而把政策的繁鎖細節印發給學生,也讓學生能更集中在可行性、成效的分析上,讓能力稍遜的學生也能完成任務,教師也更容易提供適時的支援。至於能力較強的班別,學習目標則可涵蓋基礎及進階學習內容,在此課題上能完成四項政策的分析(圖6)。 圖6:學生就針對長者貧窮問題的四項建議進行分析的成果 總括而言,我們認為在設計其他課題的教材時,可參考是次協作經驗,把學習內容分為基礎和進階部分,此外亦可把一些知識內容透過相片、文字等不同方式提供給學生,補充不同背景、能力的學生的前備知識。而課堂時間應集中培訓學生在通識科的分析能力,讓學生有機會運用多角度思考進行分析及掌握思維技巧,一些繁鎖的知識內容則可以參考資料方式提供給學生作閱讀。 文章導覽 協作背景及目標 「適異教學」示例及策略運用 教學例子及解說 1. 識別差異 2. 在課前引起學習興趣及裝備前備知識 3. 多感官教學設計 4.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 5. 多元的學習目標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