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示例目錄

小二數學科︰ 量度時間間隔 — 循道衞理聯合教會亞斯理衛理小學

協作背景及目標

循道衞理聯合教會亞斯理衞理小學是一所位於茘景邨的基督教學校,學生之間的學習差異頗為顯著。據教師反映,學習量度時間間隔對二年級學生來說頗為困難。在是次協作中,QSIP支援人員及教師嘗試運用資訊科技工具幫助學生掌握此課題。

「適異教學」示例及策略運用

年級:小二

課題:量度時間間隔

運用策略:

  1. 資訊科技輔助教學:運用電子學習課件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額外的選擇,以照顧學生不同學習風格及多元智能
  2.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協助學生逐步掌握概念
  3. 為不同能力學生總結學習重點:強調關鍵概念,鞏固學習基礎

教學例子及解說

對二年級學生來說,從活動的開始時間和結束時間求時間間隔[1]是頗為困難的。坊間的教科書未能清晰地介紹可行的方法處理這類問題。過往老師嘗試引入時間的直式減法來教授如何找出時間間隔(圖一),但在需要退位的情況下,學生往往未能掌握「借1小時等於借60分鐘」,而錯用10進制進行退位減法(圖二)。而且由於二年級學生尚未學習24小時報時制,所以運用直式亦未能處理如圖三般的情況,更不排除有學生會以「大減細」策略得出錯誤的答案(圖三)。

[1] 舊課程稱為「活動時間」

1.資訊科技輔助教學:運用電子學習課件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額外的選擇,以照顧學生不同學習風格及多元智能

事實上,求時間間隔是屬於課程中「度量」範疇的課題。學生可運用時鐘作為量度工具,透過把時針和分針由開始時間撥到結束時間,得出時間間隔。可是學校通常都沒有足夠的教學時鐘,讓每位學生個別操作。有見及此,QSIP支援人員運用免費數學軟件GeoGebra,製作〈量度時間間隔〉電子學習課件(圖四),為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提供額外選擇。運用課件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平板電腦,體驗拖拉時鐘的「小時」和「分鐘」滑杆,將時針和分針由開始時間撥至結束時間,由此得出活動的時間。此學習經驗能幫助學生建立基本概念,從而過渡到在沒有電子學習課件的情況下,亦能找出時間間隔的方法。電子學習課件只需用電腦或任何流動裝置的瀏覽器即可在網上開啓,而無需安裝任何電腦軟件或應用程式(apps)。

圖四:〈量度時間間隔〉電子學習課件(網址:https://ggbm.at/dejhh57t

2.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協助學生逐步掌握概念 及

3. 為不同能力學生總結學習重點:強調關鍵概念,鞏固學習基礎

要讓學生掌握量度時間間隔的概念,除運用電子學習課件外,工作紙的教學設計亦十分重要,可輔助學生循序漸進學習。經過深入討論後,我們將整個課題的教學細分為三個部份:一、處理只涉及小時的時間間隔問題;二、處理只涉及分鐘的時間間隔問題;三、處理同時涉及小時和分鐘的時間間隔問題。

在第一部分工作紙的題目中,時間間隔只涉及小時,開始和結束時間的分針位置都相同(圖五(a))。學生在課件中只需拖拉「小時」滑杆,撥動時針,即可找到時間間隔(圖五(b))。由於這部分內容較簡單,學生可以有充分時間熟習課件的運用。最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總結找出只涉及小時的時間間隔的方法:數數時針由開始到結束走了多少個大格,讓學生不需使用課件亦能找出只涉及小時的時間間隔。

圖五:工作紙一及課件操作

第二部分工作紙題目的時間間隔只涉及分鐘。若題目中開始時間和結束時間的時針和分針位置都不相同,會令部分學生感到困難。因此,工作紙的題目會先處理如10時05分至10時20分等簡單的問題 (圖六(a),題1),然後才處理如7時35分至8時10分等較困難的情況(圖六(a),題3)。在操作課件時,教師可透過提問讓學生知道若時間間隔不足一小時,只需拖拉「分鐘」滑杆,藉著撥動分針即可找出時間間隔((圖六(b)),例如教師可提問:「若拖拉小時滑杆,會出現甚麼情況?」(學生答:「時鐘的時間會超過結束時間。」)最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總結,找出只涉及分鐘的時間間隔的方法:數數分針由開始到結束走了多少小格,讓學生不需使用課件亦能找出答案。

圖六:工作紙二及課件操作

第三部分工作紙題目的時間間隔涉及小時和分鐘。量度方法有兩種:先撥時針,再撥分針;或者先撥分針,再撥時針。以工作紙三(第4題)為例(圖七(a)),方法一是先拖拉「小時」滑杆,把時鐘由12時40分撥到1時40分,當中經過1小時(圖七(b)),然後再拖拉「分鐘」滑杆,把時鐘由1時40分撥至2時20分,當中經過40分鐘,從而得出由12時40分到2時20分,是經過1小時40分鐘(圖七(c))。為幫助學生總結學習經驗,學生須於工作紙記錄轉換「小時」滑杆之後的時間,及餘下的「分鐘」時間(圖七(a))。

圖七:工作紙三題4及課件操作(方法一)

方法二是先撥分針,再撥時針。以同一題目工作紙三(第4題)為例(圖八(a)),學生可先拖拉「分鐘」滑杆,把時鐘由12時40分撥到1時20分,當中經過40分鐘(圖八(b)),然後再拖拉「小時」滑杆,把時鐘由1時20分撥至2時20分,當中經過1小時(圖八(c)),從而得出由12時40分到2時20分,經過了1小時40分鐘。

圖八:工作紙三題4及課件操作(方法二)

在這部分中,教師應先讓學生用平板電腦自行探究,然後再請能力較佳的學生匯報他們用了哪一種方法。最後,教師再和學生總結出兩種可行的方法:先撥時針至最接近(但不超過)結束時間的位置,再撥分針至結束時間的位置;或者先撥分針至結束時間的分針位置,再撥時針至結束時間的位置。隨後,教師宜跟學生討論若不使用課件,用哪一種方法找出時間間隔較佳。

此外,三份工作紙的最後都附有較具挑戰性的題目,例如從已知結束時間和時間間隔,找出開始時間(圖九),以照顧能力較佳學生的需要。

圖九:從已知結束時間和時間間隔找出開始時間

小結:

觀課是在教學設計第三部份的第一節課進行。在這節課中,學生每人獲派一部平板電腦,讓學生操作電子課件的時鐘,探究工作紙三的問題。從課堂所見,有部分學生明白了課件如何操作後,便能很快地運用課件得出答案 (圖十和圖十一),並能清楚解釋她所用的方法 (先撥時針,後撥分針)。

圖十

圖十一

在觀課後的檢討會議中,大家反思教學設計的第一部分 (工作紙一) 和第二部分 (工作紙二) 是整個課題的重要基礎。若在這兩部分中,學生能清楚了解課件的操作方法,並掌握找出只涉及小時和只涉及分鐘的時間間隔的方法,學生當能於第三部分透過課件量度同時涉及小時和分鐘的時間間隔,並在不使用課件的情況下,亦能找出時間間隔。我們認為,《量度時間間隔》電子課件及配套工作紙的設計,能有效地為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拓展選擇 (maximizing choices) 。

從課堂觀察中,我們亦反思《量度時間間隔》電子課件的設計能進一步改善,讓學生能更容易使用課件進行探究。QSIP支援人員其後製作了一個更新版本的《量度時間間隔(時和分)》,透過簡化介面及加入輔助線等功能 (圖十二),冀能讓課件更有效地幫助老師和學生進行量度時間間隔的探究和學習。

圖十二:更新版《量度時間間隔(時和分)》電子學習課件

(網址:https://ggbm.at/cxgyxy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