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示例目錄

中一通識科︰ 青少年與資訊科技、港孩問題與不同的家長管教模式 — 路德會呂祥光中學

協作背景及目標

路德會呂祥光中學於本學年在初中開始設立「生活與社會科」,是次協作選取中一級作為平台,開展相關的課程及教學設計,嘗試實踐「適異教學」的理念。學校在「生活與社會科」實施校本課程,不採用教科書而自行編寫校本教材;QSIP支援人員及教師透過共同備課商討課程規劃、教材及課業設計、教學策略的運用等,以照顧學生學習差異。

此外,本科另一特色是不設校內紙筆考試,科組有較大空間嘗試多元評估策略,教師會根據學生的上課表現、課業、專題研習等方法計算成績。科組期望透過是次協作,發展有效照顧學習差異的校本課程及課業,並提升科組教師在課堂內照顧不同能力學生的教學技巧。

「適異教學」示例及策略運用

年級:中一

課題:青少年與資訊科技、港孩問題與不同的家長管教模式

運用策略:

  1. 識別差異:利用問卷了解學生的背景及特質,以調整課程設計及教學策略
  2. 在課前引起學習興趣及裝備前備知識:設計具趣味性的預習任務
  3. 多元的學習目標:將學習目標分為核心、延伸及挑戰部分
  4. 多感官教學:讓學生透過文字或概念圖方式作表達
  5. 分層評估:設計兩個不同難度的課業供學生選擇
  6. 多元化學習成果展示方式:讓學生分組創作及演出話劇,展示所學

教學例子及解說

1. 識別差異利用問卷了解學生的背景及特質,以調整課程設計及教學策略

為了解中一級學生背景、學習風格、學生同儕之間的關係及與通識科學習相關的學習習慣(如:閱讀新聞的習慣、學習新知識的方法等),QSIP支援人員與教師設計了一份問卷,於學期初派發給學生填寫,以便了解各班別學生的背景及特質,並調適日後的課程設計及教學策略。

「生活與社會科」學生問卷(附件一)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學生最喜歡透過觀看影片及電子學習,其次是小組討論及聆聽教師講解,最後是閱讀文章及角色扮演。另外,教師亦透過問卷發現學生有不同的學習風格,最多學生希望選用文字或口頭表述方式表達想法,其次是繪畫及拍攝短片。有見及此,我們在設計日後教學活動時,嘗試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並提供多元化的表達方式供學生選擇,以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

2. 在課前引起學習興趣及裝備前備知識設計具趣味性的預習任務

在「青少年的特質」這課題中,學生須認識青少年的發展特質及成長面對的挑戰。由於此課題與學生的個人經驗甚為相關,我們嘗試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學生可以透過文字、繪圖、拼貼等方式,表達他們認知的「青少年特徵」,例子如下:

學生以文字、繪圖、拼貼等方式,表達他們認知的「青少年特徵」。

學生完成預習任務後,須在課堂上與小組成員分享預習成果,並觀看電影「小孩不笨」的剪輯短片,豐富對青少年特徵的描述,並將這些特徵寫在便利貼(Post-it)上再進行分類:

是次預習任務設計能照顧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不同能力的學生均能完成相關任務,差異只在於答案的豐富程度及質素,但每位同學均能對小組有所貢獻,有助建立學生預習的習慣。

及後,我們在「青少年與資訊科技」的課題中亦嘗試類似的預習任務設計,引導學生探討使用社交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教師在教授此部分前,要求學生進行預習,在網上搜集資料,向同學推介一位值得「Follow」(追蹤)的「網紅/KOL/YouTuber」,設計示例如下:

(圖片取自https://topick.hket.com/

學生預習成果:

 學生預習成果

在課堂上,教師結合電子教學方式,讓學生運用平板電腦在小組內介紹預習成果。由於預習任務有趣,不同能力的學生均非常投入參與,樂於分享。此外,學生蒐集的例子豐富,包括不同範疇的「網紅」,例如電玩、飲食、音樂、運動等,教師在課堂上隨即提問學生:「你們為什麼喜歡這些網紅?」、「他們對青少年會帶來什麼影響?」,由此引入課題的核心部分。

學生在小組中分享預習成果

總結是次試驗,我們發現良好的預習設計應具備以下元素:

  • 任務具趣味性;
  • 預習須符合學生的興趣、能力及學習風格;難度及份量適中,能在10至15分鐘內完成;
  • 任務具一定開放性,不同能力的學生均可獲得「成功經驗」;
  • 與課堂教學有緊密的連繫;教師宜在課堂內提供時間讓學生展示或分享預習成果,並善用相關內容作教學。

3. 多元的學習目標:將學習目標分為核心、延伸及挑戰部

在教授「使用社交媒體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的部分,學生須分組閱讀不同的資料進行分析及推論,就不同層面的影響作討論及滙報。在設計此部分教學時,我們已預計班內有不同能力的學生,因此嘗試將課堂學習目標作分層處理:

  • 核心部分:一般能力的學生需要先在文字資料中用熒光筆間下重點及分析影響的所屬層面;
  • 延伸部分:能力較高的學生可嘗試就「影響」寫下一些通識概念詞;
  • 挑選部分:能力最高的學生則需要就解釋部分作推論及詳細解說。

例子:

針對能力稍遜的學生,教師會在課堂上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小貼士,提供一些引導問題輔助他們在資料中選取重點:

教師在課堂上運用圖像組織方法提供示範,展示如何推論及解釋:

4. 多感官教學:讓學生透過文字或概念圖方式作表達

此外,我們亦照顧不同學生的學習風格,讓學生透過不同方式作表達:

能力較高學生的習作樣本:

在施教時,教師即場帶領全班討論及即時回饋的技巧甚為重要。以是次試驗為例,其中能力較高班別的教師,她善於就學生即場的反應提供具建設性及具體的回饋,能透過提問及回饋優化學生的答案及推論質素,並利用板書記錄相關要點,有效輔助一般能力的學生也能掌握推論的方法及內容。

教師整理學生的答案,示範如何作出合理的推論

5. 分層評估:設計兩個不同難度的課供學生選擇

我們在本單元教學中亦嘗試設計分層課業,提供兩個不同難度的課業供學生選擇。選擇A爲初階版,屬較淺易版本,會有較多輔助問題作提示;選擇B則爲進階版,屬較深版本,學生需自行分析及組織答案,難度相對較高。為鼓勵學生作自我挑戰及嘗試作答進階版,我們在設定題目分數時,選擇B的總得分會較選擇A為高。此外,教師在解說課業安排及要求後,會容許學生自行選擇想完成的版本,而非由教師指派。

選擇A為初階版,選擇B為進階版;學生可自行選擇完成其中一個版本

及後,為促進學生自我反思及了解自己在本單元所學的通識技巧,我們設計了反思工作紙(詳見附件二)供學生填寫,讓學生自己本人及教師總結分層課業的實施效果。

6. 多元化學習成果展示方式:讓學生分組創作及演出話劇,展示所學

承如之前所述,本科的特色是不設校內紙筆考試,教師會根據學生在課堂、課業、專題研習等的表現來計算成績,因此我們在是次協作中有空間嘗試多元評估的策略。以本單元為例,在總結性評估時,我們嘗試讓學生分組創作及演出話劇,話劇內容須提升公眾對香港父母管教子女情況的關注。

學生在創作劇本時,須運用之前在課堂所學的通識概念,並搜集相關時事新聞作參考。我們在設計成果展示任務時,嘗試照顧學生不同的學習風格及興趣,文字表達較佳的學生可主力負責撰寫劇本;口語表達能力較高的學生演出時則可擔當較重要的角色;擅長繪畫的學生則可負責為話劇製作宣傳海報等(設計詳見附件三)。

學生在課堂演出前積極作最後準備:

教師在各組演出前講解流程及評分準則:

 

所有學生須擔當一角色及作演出,體現「均等參與」的機會:

小組會就不同組別的演出作互評及紀錄:

小結

根據學生的課堂和課業表現,這學期的試驗頗為成功。由於我們在學期初進行了問卷調查,有助了解學生的背景及特質,從而設計了相配合的預習活動、教學流程、評估方法等,並嘗試在教學過程中設置核心要求及挑戰部分,希望從中探討學生不同的生活體驗,和對課題的各種看法。根據我們的觀察,學生對本科所教授的課題甚感興趣,不同能力的學生均樂於參與課堂活動,亦漸漸建立預習及分組討論的習慣和常規。

在課業設計方面,我們嘗試根據「拓展選擇」(Maximizing Choices)的理念,設計了分層課業進行評估,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等選擇自己有信心完成的課業,而反思工作紙則有助我們了解學生選擇不同版本課業的考慮因素。於展示學習成果方面,學生的產出頗具心思及創意,同學間亦由此互相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