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示例目錄

中四通識科︰ 青少年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 香港紅卍字會大埔卍慈中學

協作背景及目標

香港紅卍字會大埔卍慈中學在推行適異教學方面有超過十年經驗,由於學生在同級的學習差異頗為顯著,因此學校採取「分層教學」方法。初中方面,學校以混合能力編班,以分層課程、教材及考試卷等照顧學生的不同需要。高中方面,學校按學生能力分為三組,教師會按每組學生的能力設計不同的課程、教材及評估材料,期望可藉此達至因材施教的效果。

QSIP支援人員與教師期望透過是次協作,探討在本地通識科的教育環境下推動適異教學的可行策略,除了照顧學生學習興趣、課堂參與度之外,期望能同時加強以通識科「能力轉移」的特性進行教學設計,並進一步提升教學效能。

「適異教學」示例及策略運用

年級:中四

課題:青少年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運用策略:

  1. 在課前引起學習興趣及裝備前備知識:增設導入課及單元前設導引(advance organizer)
  2. 多感官教學:利用圖像組織介紹整個單元的脈絡及學習重點;以圖像化方式作呈現,幫助能力稍遜班別理解
  3.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透過小步子設計教授圖表數據的分析方法
  4. 利用差異促進同儕共學:展示能力較高學生的作品,促進學生互相學習
  5. 多元化的學習目標:將學習內容分為基礎及進階部分
  6. 善用小組學習模式:拼圖式學習,讓不同組別負責不同角度的資料及因素分析
  7. 分層學習任務:為不同能力學生設計不同的「應用轉移小練習」,讓學生即時將所學的概念運用到不同議題的分析中

教學例子及解說

1. 在課前引起學習興趣及裝備前備知識:增設導入課及單元前設導引(advance organizer)

在通識教學中,教師常常會採取「議題教學」的方法,例如:透過與學生探討「青少年濫藥問題」的現況、成因、影響及結果,從而教授學生分析「青少年與時下趨勢」不同議題的方法,最終期望學生能做到舉一反三、能力轉移。然而,不少通識教師都發現一個常見的教學難點,就是教完一個又一個議題,但學生的應用轉移能力仍然表現未如理想,未能把從某個議題學習到的分析探究方法轉移應用到其他議題上。

有見及此,我們在是次協作中便嘗試在整個單元開始之前增設「導入課」,提升學生學習本課題的動機及準備度,並透過圖像組織(graphic organizer)讓學生了解整個單元的脈絡及學習重點,強調各個議題所探討的共通之處是希望協助同學掌握「青少年時下趨勢」的分析方法,並將所學的通識概念及思維策略應用到不同的時事議題中。

利用圖像組織(graphic organizer)讓學生了解整個單元的脈絡及學習重點

提升學生學習本單元的動機,解釋相關議題為何值得我們關注

具體讓學生了解所學的通識概念及分析方法能應用在不同議題的分析中

此外,我們嘗試在探討每個議題的筆記開首,加入單元前設導引(advance organizer),透過圖像化的方法,協助不同能力及學習風格的學生都能掌握本單元脈絡及重點。

2. 多感官教學利用圖像組織介紹整個單元的脈絡及學習重點;以圖像化方式作呈現,幫助能力稍遜班別理解

教師在教授本單元時,進一步善用單元前設導引,將圖像放大張貼在黑板,並運用「☆」顯示不同因素的難度,協助能力稍遜的學生理解學習進度及拿揑重點,效果良好。

 

3.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透過小步子設計教授圖表數據的分析方法

我們在是次協作中,嘗試在「學習過程」中作調適,將較複雜的數據圖表分析透過鷹架教學(scaffolding)的小步子設計,協助不同能力的學生掌握相關的分析方法。為照顧班內一些能力稍遜的學生,我們嘗試設計不同難度的分層題目,由淺入深,例如:先以是非題的形式,讓學生判斷某些數據描述的句子是否正確;繼而讓學生利用短答方式就數據的趨勢變化進行簡單描述;最後是能力要求較高的題目,學生須歸納數據所反映的社會現象。這設計能做到層層遞進,同時也在學習過程中給予學生更多選擇,讓他們透過不同題型學習數據分析的方法。

此外,協作教師發現部分班內能力稍遜的學生由於自信心不足,在課堂做工作紙時經常感到猶豫,會等候老師展示正確答案時才抄寫,令老師難以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有見及此,我們特意在工作紙增設「筆記欄」,鼓勵他們作嘗試,寫下初步想法或草稿,提升能力稍遜學生的參與度;同時,「筆記欄」亦可照顧能力較高的學生,老師會鼓勵他們記下通識科常用的思考步驟及分析方法,整理個人化的筆記,鞏固所學。

 

4. 利用差異促進同儕共學:展示能力較高學生的作品,促進學生互相學習

教師在施教時亦會善用班內差異作教學,選出班內能力一般或能力較高的學生作品作展示,帶領全班作討論及給予回饋,促進學生互相學習。同時,老師亦照顧班內能力較高學生的學習需要,如是次課堂上有學生主動提問:「如果數據在這段期間,又升又跌,那要怎樣描述?」、「若回答最值得關注的年份,我寫了2007-2009(三年),是否正確?」,授課教師對學生的提問持開放態度,並能即時作正面的回應,例如:「如數據在某段時期又升又跌,我們可以用『變化波動』來形容」。教師的處理方法及態度有助鼓勵強生在課堂內作提問,延展學生的思考。我們建議可搜集這類由學生提出的「好問題」,考慮加入來年的教材中,成為下一屆學生的延伸思考題。此經驗讓我們反思到,教師除了在教學上要「照顧」差異外,更應「善用」差異作教學。

 

5. 多元的學習目標:將學習內容分為基礎及進階部份

在通識教學中,經常會教授學生分析導致某種現象或問題出現的因素。然而,當面對能力差異相當顯著的班別時,能力稍遜的學生未必能掌握多個因素分析,亦未能判斷温習重點及優次,加上考試時間所限,能力稍遜學生難以寫到很長的篇幅,就各個因素作詳盡解說。

有見及此,我們在是次協作中,試驗在同一工作紙內作分層教學的設計,嘗試將所學的內容分為「基礎」及「進階」部份,訂立多元的學習目標以照顧不同能力學生的學習需要。承如上文所題及,通識教學強調培訓學生的應用轉移能力,期望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及分析方法應用在社會不同的議題上。因此,我們會按以下原則判斷相關概念的重要性及學習優次:

  • 相關概念/分析角度應用在不同議題的通用性
  • 涉及的通識概念難度
  • 應用相關概念時的解釋難度

 

6. 善用小組學習模式拼圖式學習,讓不同組別負責以不同角度分析資料及影響因素

教師在教授此部份時,採取了小組討論的拼圖式學習(Jig-saw learning)策略,讓不同組別負責以不同角度分析資料及影響因素。

 

操作流程:

 

7. 分層學習任務:為不同能力學生設計不同的「應用轉移小練習」,強化通識「能力導向」的教學

為加強能力較高班別學生在本科的應用轉移能力,我們嘗試在某個議題的教學中,加入「應用轉移小練習」,讓學生即時將所學的概念運用到不同議題的分析中。

能力較高班別之處理:

要求學生除濫藥問題外,列出另外三個青少年的偏差行為,讓學生意識到所學的影響因素,也能應用在其他議題分析中,嘗試舉一反三。

我們運用表列方法,即時讓學生判斷所學的「因素」能否應用到「過度消費」、「吸煙」或一些自選議題上。為鼓勵能力較高的學生自學,教師表明日後有機會將學生的自選議題設計為小測題目,藉此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

針對能力稍遜的班別,老師利用「百合匙」作比喻,說明一些因素可經常應用在不同情景及議題分析中,並以圖像化方式作呈現,藉此加深學生的印象。此外,在應用分析的過程中,教師亦會提供資料線索讓學生作參考,豐富其輸入。

能力稍遜班別之處理:

小結

據課堂的觀察所見,在此課堂設計下,班內不同能力的學生均嘗試完成數據分析的任務,反映小步子的設計能輔助能力稍遜的學生學習,鼓勵他們嘗試,而非局限於完成背誦性的填充題,為加強通識科「能力導向」教學的重要策略。在是次協作後,我們歸納出以下方法,可照顧班內學生的學習差異:

  • 透過「導入課」及「前設導引」(advance organizer)提升整體學生學習本課題的興趣及裝備前備知識;
  • 調適「學習過程」,透過鷹架式的小步子設計(scaffolding)教授圖表數據的分析方法;
  • 於同一工作紙內嘗試分層教學的設計,將學習內容分為「基礎」及「進階」要求,訂立不同學習目標以照顧不同能力學生的學習需要;
  • 探討如何透過小組討論更有效照顧班內的學習差異;
  • 刻意加入「應用轉移小練習」,強化通識科「能力導向」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