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示例目錄

小四常識科︰消化系統 — 循道衞理聯合教會亞斯理衛理小學

協作背景及目標

循道衞理聯合教會亞斯理衛理小學是一所位於茘景邨的基督教學校,學生之間的學習差異頗為顯著。學生對於學習常識科雖頗有興趣,但教師指出對於一些不太切身和未能具體呈現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識課題,例如:學習身體各系統及器官的名稱、功能和作用等,學生便不太積極參與。另外,教師期望能讓常識科的學習內容更有深度,提升學生理解或分析較深層次知識內容的能力。

有見及此,QSIP支援人員及教師期望透過是次協作,提升學生對較抽象課題的學習興趣,特別是針對能力稍遜的學生,能對深層知識作更深入的思考,而對於能力較高的學生亦能透過課堂提升其表達及分析能力。

「適異教學」示例及策略運用

年級:小四

課題:消化系統

運用策略:

  1.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調配常識課題的課次編排,從探究問題為本,提升學生對學習該課題的好奇心與興趣
  2. 善用不同的提問技巧:利用「二選一」的提問方式,提升能力稍遜學生的參與度;而對於能力較高的學生,在二選一的提問方法中加入延伸提問,加以提升其判斷、分析及表達能力

教學例子及解說

1.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調配常識課題的課次編排,從探究問題為本,提升學生對學習該課題的好奇心與興趣

小四常識科「健康的身體」的課題涵蓋身體的各個系統,如消化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等。檢討了課次的編排,嘗試基於學生的生活經驗,把不同課題的教學次序調配為由熟悉到陌生、由近至遠,從而提升學生的好奇心與學習興趣。首先,學習次序可由傳染病及非傳染病的種類作引子,先讓同學在「健康的身體」這單元中分享一次他們患病的經歷,嘗試由學生的親身經歷開始說起,再鋪排探討是甚麼原因導致這些疾病的產生(如某一系統或器官出現問題)。

調整後,各課題的安排脈絡和課次變得環環相扣,讓學生更深入了解他們所學習的內容是一脈相承,而非割裂的學習。故此,可考慮因應能力稍遜的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學習內容(content)的深淺程度,先讓學生學習「熟悉」的課題,再到「陌生」的課題,次序宜「從近而遠」,即從學生的日常生活開始,以能接觸到、經歷到、思考到的課題作為引入,繼而帶領學生學習較抽象、較難理解的內容作深入探究,再加以引發思考的提問,層層遞進,讓學生有較完整的學習經驗。

我們把「傳染病」與「非傳染病」課題兩者混合一起教導學生,因為這兩個課題都是由疾病開始,所以教師解構及教授學生無論是傳染或是非傳染病,其分析的策略也可以分為病徵、成因、預防方法等,而當要分辨傳染及非傳染病的不同時,可根據其傳播途徑作為分野,讓學生更清楚明白兩者都是疾病,但其分類的原則就有所不同。

2. 善用不同的提問技巧:利用「二選一」的提問方式,提升能力稍遜學生的參與度;而對於能力較高的學生,在二選一的提問方法中加入延伸提問,加以提升其判斷、分析及表達能力

此外,在教學的過程(Process)中,也可以透過有效的提問以照顧學生學習差異。除了善用不同的提問技巧,透過「二選一」的提問策略,也可以讓每位學生提升參與學習的機會。例如在消化系統這個課題中,教師平日或許會設計以下問題,讓學生回答:

1. 消化系統裏會有甚麼器官?
2. 大腸有何作用?
3. 小腸的功能是怎樣?

我們就以上提問,特意加入二選一的延伸提問,問題既具挑戰性,亦鼓勵「全班作答」,讓每位學生都能有參與的機會。此策略是提問一些具挑戰性的問題(較深的概念),但同時讓學生「二中選一」(較容易的題型)。這方式能鼓勵不同能力的學生可同時參與,而能力較強的學生又不會因為覺得太顯淺而感到乏味。例如:
1. 消化系統裏會有腎臟和肝臟嗎?還是有胃和胰臟?
2. 大腸的作用是用來吸收水份?還是吸收營養?
3. 小腸的功能是研磨和分解食物?還是吸收食物中的養份?

以上這「二選一」的提問模式,能鼓勵能力稍遜的學生嘗試作答,因此提供更多參與學習的機會。此外,也能提升能力一般的學生的判斷能力,而教師亦能從學生錯誤的答案中,跟進學生「謬誤」的概念。

另外,這設計同時能引發能力較高的學生培養探究式思維,並提升學生對課題內容的分析及表達能力。為進一步提升高能力的學生作分析及深層次思考,我們在進行「二選一」的提問後,針對這些學生即時加入延伸問題追問,以下是一位老師提問及追問的過程及問題鋪排:
1. 小腸的功能是甚麼?(原有提問)
2. 小腸的功能是研磨和分解食物?還是吸收食物中的養份?(「二選一」提問)
3. 如果你認為我們的小腸是要吸收食物中的養份,那你認為它是甚麼形狀?(追問)

  (教師展示學生預習消化系統時,所繪畫的身體內部結構圖畫)

4. 如果小腸是圖中這個樣子,你認為合理嗎?它的長度是否能足夠吸收養份?你知道小腸有多長才能足夠吸收我們所需要的養份嗎?你知道小腸還有甚麼特徵以吸收更多的養份?(多項特別設計的追問)

小結:

是次教學協作效果理想,亦容易在原有的教學提問設計中作出調整。在日常繁忙的課堂教學工作中,要在課堂中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是十分困難的。而由於教師經常運用提問這策略以檢測學生的學習進度及學習過程,我們認為只需要在原有的提問設計中,加入一至兩個設計更精細的「二選一」提問,便能協助能力稍遜學生有更多參與課堂的機會,並讓能力較高的同學能提升其分析及表達能力,有效幫助不同能力的學生學習,提升學習效能。

當要設計「二選一」的提問策略時,宜留意以下重點:
1. 設計提問時宜先思考原有提問是屬於哪一類型,可用作設計合適的「二選一」提問包括:對與錯的問題、有特定或標準答案的問題、或是用作評價答案的問題也可以。
2. 問題可從學生的「謬誤」概念(misconception)上設計,或從教師在過往提問時學生經常會回答錯誤的問題上再設計。
3. 教師可於學生選答「二選一」的問題時,追問能力較強的學生:「為甚麼不是另外那個答案?」,或是「你認為這個答案是比較合理的,為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