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 全港官立、資助、按位津貼或直接資助計劃的中小學及特殊學校,而又以照顧學習多樣性為目標,均適合參加此計劃。
A2. 計劃學校會獲得適切的團隊支援及專家意見,例如:
「學生數據」
透過「學生數據管理平台 」(DMP) 及舉行各類專業發展工作坊協助學校建立數據管理的文化。團隊將應用人工智能 (AI) 及大數據 (Big Data) 技術持續優化DMP。
「適異教學」
把有關理論及策略整合為「適異教學─策略概覽」,並開發了「適異教學」網上設計平台 (DI Planner),提供不同科目的教學示例及相關的專業培訓,以便老師設計自己的課堂,亦可按需要尋求科目專家對教案設計的回饋。
「學習支援」
提供不同範疇的專業培訓,加強校內「學習支援小組」的效益。
A3. 我們建議學校同時參與「學生數據」、「適異教學」及「學習支援」三部分,以更有效照顧學生學習多樣性。學校也可以根據其準備度及接受度選擇參與的項目及開展時間。
A4.
「學生數據」與「適異教學」
老師可運用DMP的學生數據進一步了解學生特質,如學生背景、學生能力、學習動機、學習方式等,適時善用「適異教學」策略調整教學。
「學生數據」與「學習支援」
學校可運用DMP上的電子個別學習計劃 (e-IEP) 模組紀錄學生表現,從而更有效支援學生。若有進一步需要,亦可利用行為管理 (Behaviour Management) 模組來紀錄更多資料。
「適異教學」與「學習支援」
學校可運用DMP上的學生數據了解學生特質,協助學校建立「適異教學」項目。「適異教學」項目主要支援全校參與模式的第一層學生,而「學習支援」 項目主要支援第二及第三層的學生。
A5. 可以。不論學校何時加入計劃,參與年期將於2024年8月結束。
A6. 計劃團隊會根據學校參與本計劃的接受度及準備度選出合適的學校。
A7. 有興趣參與的學校請按此填寫參與計劃報名表。第二年的計劃學校招募採取「先到先得」方式,成功申請的學校會在7個工作天內收到通知。
曾參與第一期的學校亦需再次遞交申請。
A8. 本計劃費用全免。
A9.
「學生數據」香港理工大學電子計算學系團隊 | 電郵:jcdm.support@polyu.edu.hk |
「適異教學」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團隊 | 電郵:info@diplanner.jcschooldiversity.hk |
「學習支援」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團隊 | 電郵:nlokyiu@eduhk.hk |
「評估及知識推廣」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團隊 | 電郵:weijun16@hku.hk |
一般查詢 | 電郵:info@jcschooldiversity.hk 電話 / WhatsApp:5744 2022 |
A1. 計劃學校可使用由計劃團隊開發的「學生數據管理平台」(DMP) 分析及管理學生資料,及參與各類專業發展工作坊,以善用系統管理學生數據及了解學生需要。
工作坊
DMP 入門培訓 (1.5 – 2 小時)
DMP 操作(1.5 – 2 小時)
DMP 技術培訓(1 小時)
DMP 進階培訓(1 – 1.5 小時)
內容
DMP入門及基本模組的操作
DMP 網頁版操作的介紹
重點關注 DMP 安裝出現的技術問題
介紹AI在學習情況分析的應用及學生數據的安全傳遞
次數
預計定於星期三下午(每月一或二次)
預計定於星期三下午(每月一或二次)
預計定於星期三下午(每月一或二次)
預計定於星期三下午(每月一或二次)
1)於DM Server內安裝基礎軟件後,便可連接 SAMS,並載入SAMS的數據。*
2)DMP由Dashboard和Web Portal組成。Dashboard可載入SAMS 的數據,Web Portal則載入SAMS以外的數據。
3)使用者電腦安裝 DMP 及PowerBI 後,Dashboard會展示圖像化數據。
4)而Web Portal可透過以下模組匯入SAMS以外的數據:
– 項目分析 (Item Analysis)
– 電子個別學習計劃 (eIEP)
– DSE分析 (DSE)
– 中一入學前香港學科測驗 (Pre-S1)
– 統計調查 (Survey)
*部分模組需以特定文件檔存取數據。
團隊將應用人工智能(AI)及大數據(Big Data)技術持續優化DMP。
*教育局將於2023年1月1日起終止ODBC與雲端平台網上校管系統(SAMS)的聯繫。教育局的系統及資訊管理組將會就有關的改動,為本計劃提供支援及建議。團隊會盡快公佈最新發展及安排。
A4. 計劃第二期中,「學生數據」團隊會更集中在數據應用及分析的層面,如繼續優化DMP原有的「儀表板」(dashboards)、「模組」(modules) 及數據輸入模式 。
同時團隊會開發新功能,如︰ Student at Risk Alert System (SARAS) (高風險學生識別系統) 及 Talented Student Recognition (TSR) System (多元才能學生識別系統),以協助學校識別高風險學生及建立校內「人才庫」。
A5.
我們鼓勵學校善用「大數據」來分析學生的多樣性,透過各類型的學生數據找出關聯性、規律或模式,從而有效支援學與教及學生培育的工作。
故此,存放於DM Server的數據層面越多,DMP能展示的數據層面亦會越全面。
常用模組
學生資料 (Student Profile)
學生表現 (Student Performance) (可以個人、班別或年級形式展示)
學生比較 (Student Comparison)
學生成績趨勢 (Student Year Trend) (可作跨年成績比較)
專用模組
電子個別學習計劃 (eIEP)
項目分析 (Item Analysis)
統計調查 (Survey)
DSE 分析 (DSE Analysis)
中一入學前香港學科測驗分析 (Pre-S1)
行為管理 (Behaviour Management)
A7. 暫時沒有。「學生數據管理平台」(DMP) 主要是存取教育局網上校管系統 (SAMS) 的數據,我們建議校內技術人員先載入SAMS的數據,以確保系統往後會持續自動更新。
A8. 「學生數據管理平台」(DMP) 能協助學校將各類型校本數據(例如SAMS中的數據),透過Power BI整合出圖像化的分析,讓學校能具體分析學生數據,例如作跨科、跨年的比較。
學校亦可善用系統從不同角度分析學生個人成長及學與教的成果,讓校內科組有共同語言溝通。
A9. 是的。請按此查閱安裝「學生數據管理平台」(DMP) 所需的電腦系統規格(只提供英文版本)。
A10. 計劃團隊會提供安裝及操作手冊予學校自行安裝DMP,同時會為學校IT技術人員舉辦培訓工作坊講解安裝程序。
若學校遇到任何技術上的問題,可以直接聯絡「學生數據」團隊處理及跟進。
A11. 「學生數據管理平台」(DMP) 是與學校的SAMS系統連接,匯入的數據只會存放於學校的 DM Server ,以防學生資料外洩。
A1. 依據Carol Ann Tomlinson提出的理念,教師可因應學生的興趣、背景及性向,透過以下四個方面施行適異教學:
A2.
根據課堂觀察、師生互動及學校已有的數據,如校本試算表 (EXCEL) 檔案及DMP的學生數據等,了解學生特質。
老師能運用適切的「適異教學」策略,讓不同能力及需要的學生,都能按自己的步伐學習。
未來「適異教學」網上設計平台 (DI Planner) 可以按DMP數據的學生特質,為老師提供「適異教學」策略建議。
A3.
A4.
A5. 不是。計劃的理念是協助學校建立「校本多元」的管理模式,我們希望全體教師都參與校本工作坊,讓教師了解「適異教學」的實踐。
老師也可自由參與其他進階培訓講座或工作坊。
A6. DI Planner涵蓋中小學各科,目前有中文科、英文科、數學科、常識科、科學、旅遊及款待、視覺藝術、音樂等。
A7. 團隊會分析已上載的教案,得到老師同意後將於DI Planner內分享予教育同工,以促進專業交流。
團隊收集愈多教學設計, DI Planner內的教學示例便愈豐富。
A8.
DI 科目專家涵蓋中小學各科,視乎計劃學校需要專家支援的科目而定。
專家為每所學校給予意見的次數有限,每學年可以選擇約4個教案尋求DI專家的意見*
A9. 專家支援的流程暫定如下:
A10. 第二期的「適異教學」鼓勵老師善用不同的資源自主學習,如新增的 DI Planner及已有的「適異教學─策略概覽」,主動與「適異教學」團隊進行協作。計劃完結後,期望老師能繼續實踐各種「適異教學」策略,以照顧學習多樣性。
A1. 如欲成為「學習支援」項目的重點學校,請在申請時於報名表註明意願。團隊會按照學校的準備程度 (readiness)、綜合能量 (capacity) 以及意願 (willingness) 選出合適的學校。
A2. 「學習支援」項目支援以「策劃—推行—評估」(PIE) 模式進行:
A3. 建議SENCO為統籌老師,負責與團隊協作,包括校訪及工作坊的安排。
A4. 校內「學習支援小組」的成員,當中包括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 (SENCO)、特殊教育支援老師 (SENST) 及學習支援助理 (LSA, Learning Support Assistant) 等。
A5. 老師可以瀏覽互動學習支援平台 (LS Platform) 上的一般資訊。
A6. 「學習支援」重點學校的年期為期1年。
A7. 本計劃希望其他有需要的學校亦有機會接受「學習支援」團隊的支援,故「學習支援」重點學校的年期為期1年。
A1. 計劃第二期是一個為期三年的發展型項目,學校的回饋能協助團隊更全面地支持前線老師及提升不同能力學生的學習效能,故本計劃期望所有參與學校均能積極參加評估及知識推廣部份,並邀請校內各持分者提供相關資料。
團隊將盡量減少數據收集對學校日常教學帶來的干擾,參與者可隨時停止參與研究並繼續使用計劃其他資源。
A2. 評估及知識推廣的部分,團隊會向學校提供有關計劃評估目的、數據收集詳情、學生及家長同意書等文件,讓學生及家長先了解計劃,並在獲得他們同意後才進行數據收集。
所有數據只供評估計劃成效之用。
A3. 團隊會把學校的推行經驗及成果結集,製作成資料庫,以供學校參考及使用。
同時,亦會透過計劃網站、社交媒體、公開課、舉辦定期的教師培訓和交流會等不同途徑,在社會不同的層面推廣計劃的成果,藉此提升大眾對學習多樣性的認識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