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專業知識系列 (二) 微觀篇: 以照顧學習多樣性為焦點 評估數據回饋教學 很多學校會透過成績數據分析教學成效,期望可回饋之後的教學工作。最常見的成績統計做法如計算測考的平均分、標準差等,但單靠這些數據未必能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老師亦難以作出有效的支援。如何可以更有效地運用學生數據支援學生的學習?學校可參考以下方法進行試後檢討。1.總分分析法老師一般會利用總分分析法檢視學生的整體學習表現,例如:按分班情況,計算出合格率、最高分、最低分,而除了這些數據外,亦可檢視全級學生的成績分布,以分析不同班別的表現,審視試卷是否能做到深淺適宜及做到「易合格、難高分」。 2.分部分分析法除總分分析外,亦可進一步按試卷不同部分作成績分析,統計學生於哪一方面表現得特別強或弱。例如:將試卷劃分為選擇題、配對、短答題、資料回應題等不同部分,老師可按照題型分析學生在應付各學習範疇的強弱,亦可檢視不同班別學生在測考中的學習差異情況,並進一步給予不同課題上的教學跟進。 3. 題項分析法(Item Analysis)如欲更仔細了解學生的強弱,科組可以分別為每道題目的數據進行題項分析。科組需先就各題目定下評估重點,如:深淺程度、考核的課題、概念、題型、技巧等。有了清晰的評估框架, 科組便可選出需檢討的題目,具體分析學生的學習難點,,作出合適跟進。而賽馬會「校本多元」計劃所開發的「學生數據管理平台」(DM Student Data Management Platform)提供了相關的功能,讓教師可篩選出相應題目,並和擬卷時的預期答對率作比較,探討不同能力的學生表現是否符合預期,需要時為個別學生提供針對性的支援。 總結科組領導可按校情及實際的教學需要,帶領科組教師採用不同的成績分析方法,構思「入分框架」及搜集數據的方法。在校建立評估數據資料庫有助分析學生在學習上的強弱項及需要,讓老師更有效地照顧不同的學習多樣性。如欲了解更詳盡內容及解釋,可參閱《科組領導手冊:帶領科組發展適異教學》的單元七:善用評估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