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異教學」的實踐經驗分享-中學數學科

中學數學科

引言

自推行新高中課程以來,全港學生比舊學制時期多學一年數學。觀其課程內容,過往一些給數學能力較高學生在選修科學習的艱深課題,在新高中課程下則成為所有學生均需學習的必修內容,令學生之間的學習差異更為顯著。另一方面,在新高中下較艱深的M1及M2課程,其深度及廣度又遠不及從前高級程度會考的純數及應用數學,未盡發揮高能力學生的潛能。因此,教師便面對著由課程改變而衍生的課堂教學問題,更難照顧學習差異。久而久之,高中的問題也引發出在初中課程及教學上的同類問題,教師在照顧學習差異的戰線,便「六年一貫」了。

在微觀教學上,中學數學是讓學生在小學的基礎上,學習進一步的數學概念,並更有技巧地將這些概念運用在已知的條件上,從而解決問題。當中的內容亦比小學來得抽象,例如在代數領域,課程要求學生懂得抽象的運算及了解背後的意義。在協助學生從具體的數量計算轉移到抽象的代數運算,學生在小學的基礎、學習風格及邏輯思維的能力等多方面,皆顯露學習差異,而且情況在越高年級便越明顯。有些學生較為需要從具體處境中學習,對抽象的概念吸收得較慢,因此要提供多元的經驗讓學生了解抽象的概念或數學法則,從而達到熟練的運用。

面對上述情況,我們可從幾方面入手。一、以適切的學習鷹架,循序漸進地引領不同能力的學生達到相同的學習基礎目標;二、除了傳統的運算例子,附加利用圖像或生活情境,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以照顧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三、靈活運用分層課業,除了讓不同能力的學生有選擇外,亦同時在限定的條件下,引導他們挑戰自我,跳出安舒區,以逐漸提升他們的能力。

「適異教學」的實踐經驗分享

[rd_line color=”#f4f4f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