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異教學」的實踐經驗分享-小學常識科

小學常識科

引言

香港小學常識科共有六個學習範疇,涵蓋個人、社會、人文教育、科學與科技,學生需學習的知識和培養的能力之廣之深,令學生之間在學習常識科時有不少差異。

對「學習差異」的不同理解

在常識科教學中,選取學習內容時如果只聚焦於學習「知識」的層面,對於學生差異的理解往往只能根據其對知識掌握的深淺程度。然而,有效的教學並不單單在於知識上的傳授和理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概念,及能將知識或概念轉化應用,達到能力導向的目標。因此,當要辨識和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時,不能只基於學生能否背誦及複述硬資料,同時亦應考慮學生是否掌握相關能力,例如:多角度思考、分析、應用等,將所學知識及概念轉移到不同的情境或議題上。

要照顧差異,先在課堂中提升學生參與度

在常識科課堂裏,學生表現欠積極可源自不同的原因。例如在學習內容方面,對於一些不太切身,或未能具體呈現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識課題,學生參與程度常會較低。探究其因,有的是對主題不感興趣,又或是課題抽象缺乏相關生活經驗,以致難於表達,欠缺自信。

在學生能力方面,認知能力較高的學生如感到課堂學習缺乏挑戰,便會因此減少參與動力。而相對能力普通或稍遜的學生,如在理解、分析較深層次的知識內容時遇到困難,便會影響其參與。

以探究問題貫串學習經歷

若課程的定位偏重教授「硬知識」,在教學或課業設計中,有機會產生「處理資訊能力」上的差異,例如語文理解能力,或背誦能力等等。然而,常識科理應培養學生應用知識及處理生活問題的技能,故此應考慮雙軌並行,加入探究學習經歷,培養學生不同能力的發展。

透過設定貫串整個單元的不同探究問題,學生便能切實「應用」所學。在這個學習及探究歷程中,學生透過「憶述資訊」,然後「分析或比較概念」,從而解答探究問題,不同能力的學生可以有不同程度的發揮,不至過份受限於語文能力。為達到此目標,除設計探究問題外,亦可嘗試以學生角度出發,重新編排課程內容次序,例如由近至遠、由切身到抽象,打破教科書每個單元獨立而割裂的情況,從而幫助學生逐步掌握常識科中所需培育的知識、技能和態度。

「適異教學」的實踐經驗分享

[rd_line color=”#f4f4f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