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異教學」的實踐經驗分享-中學中文科

中學中文科

引言

中學中文科課程涵蓋頗多,計有讀、寫、聽、說、綜合等範疇,還得兼顧文學、文化、品德情意等層面,能力稍遜學生往往顧此失彼;加上能力導向的目標,中下游學生不能再單純依靠以勤補拙;新增高中指定文言篇章,更使課程加倍緊迫,亦突顯初中甚至小學銜接的不足。因此,面對學生的不同差異,宜先量體裁衣,調好焦點及目標,對課程作適合學生的剪裁;並設立各級基準線,規劃全校的縱向發展,協助學生逐步提升。另外,部分閱讀教材或較難吸引學生興趣,如能調適教材,增加語文學習的趣味、生活化及實用性,同時兼顧語文的人文性,應有助學生感受語文學習的意義 (meaningfulness),並滿足不同的學習風格。

就教學過程觀之,最大差異表現在對中文學習的興趣和動機。現時學生在校所習篇章,大部分不是公開試中測考用的篇章,因此若只著重講解各篇章的內容和主題,而所需培養的閱讀技能及策略隱晦不明,學生自會認為教非所考,令外在動機降低,影響學習成效。相反,若太重視閱讀技能及策略訓練,忽略篇章的內容和主題,則是捨本而逐末,閱讀教學恐亦難有實效。因此,課堂上宜兩者兼顧,以鷹架式 (Scaffolding) 的小步子教學設計,配合適宜的學習活動甚至輔助工具,才能協助不同能力的學生掌握各種語文學習的策略;同時,教師可注意適時回饋,把握教學時機加以追問。至於高能力學生則可借助高層次的提問,引導思考、深化所學,進一步延伸至情意、文化的培養。

再就評估而言,面對學生差異,如給予所有學生同一評估,會因缺乏適異性而出現不同問題,舉例寫作字數如統一要求,容易令能力稍遜的學生望而生畏,從而產生挫敗感,而能力較高的學生又有輕視評估的可能。因此,為學生提供不同的選擇、按學生差異提供相應的調適或分層,應有助學生按其所能,展其所長,建立成功感。

「適異教學」的實踐經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