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一中文科 ︰〈楊修之死〉(記敘文閱讀理解)— 鄧鏡波學校
協作背景及目標
鄧鏡波學校是一所超過六十年歷史的傳統男校,鄧鏡波學校在中文科教學時會按能力分組,能力較好組別的學生頗願意參與課堂學習,而其他組別的學生參與度相對稍低。
QSIP支援人員與學校期望透過是次協作,由中一級開始,以男生的興趣及特性為依歸,重整初中課程,構建校本基本能力指標,並根據學生的不同能力將課程分核心及延展部分;再配合教學策略的改變,以照顧學習多樣性,提升學生學習中文科的興趣。
「適異教學」示例及策略運用
年級:中一
課題:〈楊修之死〉(記敘文閱讀理解)
運用策略:
- 多元的學習目標:根據學生能力分為基礎組及進階組,設定不同程度的學習要求
- 分層學習材料:根據學生能力準備不同的學習材料
- 在課前引起學習興趣及裝備前備知識:於開展教授的課題前提供補充學習內容作為引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基礎知識
- 分層學習任務:將工作紙分為「基礎」及「進階」部分,為能力稍遜的學生提供詞彙提示
- 識別差異:從工作紙設置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對課文的掌握程度
-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因應學生的能力和需要,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及提供適時的學習支援
- 多感官教學:照顧學生的不同學習風格,採用多感官教學來促進其學習,如運用影片、戲劇演繹,增加學生學習興趣
- 多元化學習成果展示方式:讓學生運用不同方式(書信寫作、錄音/錄影演說等)展示學習成果
- 善用小組學習模式:善用學生差異、以二人一組形式,讓能力較高學生支援能力稍遜學生,同時深化所學
教學例子及解說
1. 多元的學習目標:根據學生能力分為基礎組及進階組,設定不同程度的學習要求
為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QSIP支援人員與教師根據學生的能力及前備知識,訂定核心及進階學習目標,對能力較高的進階組學生有較高的要求:
2. 分層學習材料:根據學生能力準備不同的學習材料
〈楊修之死〉這篇課文取自《三國演義》,作為明代小說,其文言已甚為淺白,但是,作為中一的學生,不少是第一次接觸文言文,有些學生在閱讀課文時仍有一些抗拒,加上原文共寫了楊修生前與曹操之間的七件事,篇幅較長,部分學生因此在閱讀時未能仔細揣摩,以致忽略一些事件細節的情況,因此教師在與學生進一步深入探討文章中人物性格特點之前,先為基礎組學生提供課文的白話文劇本版,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
3. 在課前引起學習興趣及裝備前備知識:於開展教授的課題前提供補充學習內容作為引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基礎知識
為協助學生裝備好學習本篇課文的前備知識,教師在學生接觸課文之前,加入有關課文內容的多媒體視訊,讓學生對文章內容有一定的了解,幫助他們閱讀和理解文言文原文,在課堂上亦可更投入。
4. 分層學習任務 及 識別差異:將工作紙分為「基礎」及「進階」部分,為能力稍遜的學生提供詞彙提示,而工作紙設置能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對課文的掌握程度
在記敘文教學中,學生需要從作者記敘的事件中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徵。在了解事件的細節之後,多數學生都能從中感受到事件主角的性格特點。但是,對於一些能力稍遜的學生,他們常會因為語文基礎較弱,沒有足夠的詞彙,以致即使能理解人物的性格,亦未能以適切的詞彙表達出來。因此,我們在同一工作紙內將內容分為「基礎」及「進階」部分,為能力稍遜的學生提供詞彙提示,以協助學生運用這些詞彙加以概括。但是,我們亦鼓勵學生挑戰自我,因此刻意把提示放在工作紙的最底部,並反方向擺置,避免學生「無意」中看到。而這些提示,同時亦可以給一些完全沒有任何頭緒的學生提供了思考的方向,以全面照顧不同能力學生的學習需要。
進階版(供能力較高學生使用)
基礎版(供能力一般學生使用)
5.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因應學生的能力和需要,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及提供適時的學習支援
從上面的工作紙中亦展示了教師為一般學生建立的學習鷹架,把一個大任務分拆成兩個小任務,讓學生知道分析事件中人物的性格時,需要做到先以詞彙明確點出其性格特徵,然後再以事例加以說明這兩個步驟。這種作答思考程序的引導,有效幫助有需要的學生了解作答方向,亦有利於學生將能力轉移到之後閱讀其他篇章的分析當中。
然而,一般學生最終亦需要學習如何以文字表達作出說明。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在學生以口頭表達之後,亦會運用簡報展示如何從文中找出具體事例,再轉化為文字表達的技巧(如下圖):
6. 多感官教學:運用動畫、戲劇演繹,增加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故事內容
語文的學習固然是以文字為主,但是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的性向及興趣,學習風格亦多樣化,有的善於閱讀文字,有的對圖像、動畫等內容較敏感,有的對親身體驗特別容易吸收,也有的善於運用資訊科技學習。上文提及我們在課前設計了以資訊科技、動畫等途徑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裝備前備知識,達到照顧學生不同學習風格的效果,有效增加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及興趣。
除此之外,前文亦曾提及教師把原文化為白話文劇本,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同時請學生分組演繹這些故事,在靜態的文字輸入之外,增添聲情的演繹,有效加深他們對課文內容的記憶。
學生分組演繹文中有關楊修與曹操之間的事件。
學生表現投入,課堂氣氛輕鬆活躍。
7. 多元化學習成果展示方式:讓學生運用不同方式(書信寫作、錄音/錄影演說等)展示學習成果 及
8. 善用小組學習模式:善用學生差異、以二人一組形式,讓能力較高學生支援能力稍遜學生,同時深化所學
在理解探究了〈楊修之死〉全文之後,教師請學生根據對課文中事件及兩個主要人物個性的認識,嘗試代入角色,以「楊修朋友」的身份,嘗試勸說楊修改正恃才放曠的性格。學生可以採用寫信(書面文字)或當面勸告(錄音/錄影)的形式。
課堂上,兩位同學一組,親身演繹,配合互評,借助同儕協助優化改進。據觀察,由於以說話表達對大部分學生來説困難相對較小,加上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較大。之後,學生根據同學的回饋,回家自由選擇正式書寫一封信或拍攝影片勸說楊修,深化課堂學習。
小結:
1. 多感官教學、適切的學習鷹架有效提升學生的興趣及課堂參與
是次閱讀教學,雖是學生較為抗拒的文言文,但我們特意由較淺白的文言篇章入手,並結合預習影片、課堂上小步子的指引、適切的提示(參考詞彙、分拆問題、答題示例等),既有效提升學習的準備度 (readiness),亦及時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學習支援,增加學生在課堂的參與度,讓一些基礎一般的學生在課堂上亦能熱烈地參與討論,與能力較高的學生共同學習。
而對於以演繹戲劇的方式學習,學生亦表現出頗大的興趣,有效減低對文言文的抗拒,亦增加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之後的文章內容探究時,不同能力的學生都能找出正確的例子加以佐證。
特別一提的是課堂工作紙提示的反方向設置,使教師在課堂上很容易觀察到哪些學生是需要參考提示才能完成工作紙的,增加了教師對全班學生能力的了解。
甲同學不需要參考提示,能自行完成挑戰。
從成果看,乙同學亦能寫出人物的性格特徵。但實際上在過程中他不斷反方向轉動工作紙,參考教師的提示。可以說基本上是在教師的「指引」下才完成的。
2. 設立多元的學習目標、分層學習任務,更配合學生所需,有利建立成功感
設立基礎及進階不同層次的學習目標,對能力較高的學生有較高的要求,有利延展學生能力。依據課堂觀察,能力較高的學生雖然有些未能表達得流暢通順,但亦能嘗試以文字表達自己的理據,可見多元的學習目標能切合學生的不同需要。

能力一般的學生需在原文中找出正確的例子作為佐證,解釋則以口頭表達即可。
課堂觀察他們有些在口頭表達時都不能清楚說明。

能力較高的學生不但要找出例子,同時亦需用文字加以分析說明,而且結構完整。
同時,設立多元的學習目標,有助教師分析自己所教班別的學生是否達標。能力稍遜的學生能先掌握課題中一些最基礎的部分,讓他們建立一定的成功感。而能力較高的學生成功挑戰較高的要求,同樣能提升成功感。經過是次協作,教師計劃將來把這些分層的學習目標化為學生自評的項目,讓學生自我檢核,同時亦可以幫助他們了解不同表現的具體要求及準則。
3. 多元化學習成果展示方式讓學生有自由選擇的機會,提升興趣
是次教學最後安排的課業是讓學生代入「楊修朋友」的身份,嘗試勸說楊修改正恃才放曠的性格,學生可自由選擇當面勸說或者是以書信表達,此舉既配合中文科的說話學習,又能照顧到學生不同的學習風格及多元智能,具一定的自由度,學生感覺新穎,頗感興趣,表現積極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