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三中文科︰孔明借箭(古典小說節錄)— 香港紅卍字會大埔卍慈中學
協作背景及目標
香港紅卍字會大埔卍慈中學在推行「適異教學」方面有超過十年經驗,由於學生在同級的學習差異頗為顯著,因此學校採取「分層教學」方法。初中方面,學校採取混合能力編班,並設分層課程、教材及考試卷以照顧學生的不同需要。在初中中文科,老師在同一班內,會再按學生的能力編為基礎組、進階組、挑戰組三個組別,期望能因應學生的能力進行分層教學。
有見及此,QSIP支援人員與老師檢視過往的課程、教材及教學程序等,重整中三古典小說單元〈孔明借箭〉的教學內容及設計,目標是為三組不同能力的學生訂定更清晰、更符合他們需要的學習目標、活動及課業,以進一步實踐「適異教學」的理念。
「適異教學」示例及策略運用
年級:中三
課題:孔明借箭(古典小說節錄)
運用策略:
「適異教學」策略 | 運用概說 | 備註 |
1. 多元的學習目標 | 按三組學生不同的能力清晰地分成低、中、高的學習目標 | |
2. 在課前引起學習興趣及裝備前備知識 | 提供相關的歷史及地域知識以作前備 | 此兩項綜合運用 |
3. 多感官教學 | 運用資訊科技、動畫及人物圖卡等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作前備知識 | |
4.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 | 分拆問題、提供輔助問題及提示 | |
5. 分層學習材料 | 按組別分三種程度的筆記、工作紙及思考題 | 此三項綜合運用 |
6. 分層學習任務 | 按分組完成角色扮演、摺製紙船、整理兵法 /攻略等任務 | |
7. 善用小組學習模式 | 以小組協作形式於網上搜尋不同資料、進行匯報、角色扮演、摺製紙船、完成課業等 |
教學例子及解說
1. 多元的學習目標
由於班內學生能力差異較大,老師為三組不同能力的學生訂立相應的學習目標,如下表:
基礎組(能力稍遜) | 進階組(能力中等) | 挑戰組(能力較高) | |
學習目標 | 1. 分析人物的性格 2. 掌握小說情節的安排:起、承、轉、合 |
1. 分析人物的性格 2. 掌握小說情節的安排:起、承、轉、合 |
1. 分析人物的性格 2. 掌握小說情節的安排: 起、承、轉、合 3. 認識塑造人物性格方法︰反襯 |
如上表所示,基礎組的學生由於能力稍遜,所以學習目標的重點為分析〈孔明借箭〉中幾個重要人物的性格,若行有餘力,才嘗試掌握小說情節(起、承、轉、合)的安排(工作紙備有相關題目)。而進階組的學生則1、2兩項均為重點學習目標。至於挑戰組,由於能力較高,學生除了1、2兩項外,還要認識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反襯,甚至寫作手法──懸念,為日後高中應付文憑試中文科卷一考核常見題目作好準備。
老師於課堂上向全班展示分層學習目標
由基礎組,到進階組,再到挑戰組,各組目標深度按能力遞增,學習層面漸廣,由分析人物,再到掌握小說結構,及至認識塑造人物的反襯手法。不同組別的學生可清楚知道自己的學習目標,從而較易掌握學習內容及進度。
經過剪裁的學習目標及課程,較切合學生的差異及需要,對基礎組的學生不會揠苗助長,對挑戰組的學生也不會削足適履。因此,就學習目標而言,不同組別的學生各適其所。
2. 在課前引起學習興趣及裝備前備知識 及 多感官教學
(以上兩項綜合運用)
由於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性向及興趣,學習風格亦因人而異,有的喜歡閱讀文字,有的對圖像、動畫等內容較易吸收,也有的善於運用資訊科技學習。因此,QSIP支援人員與老師運用了資訊科技、動畫及人物圖卡等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令他們更投入課堂。亦藉此,協助學生裝備好學習本篇課文的前備知識。
教學流程:老師安排學生二人一組,抽取一個信封,內有一個故事人物,包括諸葛亮、曹操、周瑜及魯肅,然後按信封內的歷史人物圖卡(如上),用平板電腦搜尋有關資料,接著匯報,介紹人物的生平或重要事跡,形式可以為圖片、短片、歷史劇等。
學生可於課堂上利用平板電腦,即時閱讀二維碼搜尋相關人物資料,提升學習興趣
綜合運用「在課前引起學習興趣及裝備前備知識」及「多感官教學設計」策略:
學生於網上搜尋人物資料後,可以用圖片、短片、歷史劇等形式匯報所得。此舉照顧到學生不同的學習風格及多元智能。
由於形式新穎,自由度高,學生表現頗感興趣,積極投入課堂活動。
而此項活動,其實亦協助學生裝備好學習本篇課文的前備知識,讓他們對相關的歷史人物有初步的認識和理解。
另外,由於本篇〈孔明借箭〉涉及歷史及地域知識,而學生往往對這方面基礎較為薄弱,因此,老師在學生筆記的預習部分中亦加入了相關的史、地資料及問題,以豐富他們的前備知識。
課前預習幫助學生認識三國鼎立前的勢力陣營及相關人物
裝備前備知識
學生的歷史、地理知識較薄弱,故加入相關的歷史、地域、人物等背景知識及問題,可以幫助學生掌握之後課文的核心內容。
教學效果:
所加知識,普遍對學生掌握課文內容(如當時勢力陣營)有幫助。亦有學生因課業的提示而能回答原本不懂的問題。
3.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
按學生能力,分拆問題、提供輔助的問題及適當的提示,是有效的適異策略。
建立學習鷹架
按學生差異分拆問題及增加不同類別的提示。有效協助學生完成課業,理解課文。
上例是為基礎組學生而設的學習框架,首行為人名及圖像,中行為人物身份,尾行為人物重要事跡。圖像及分拆問題,令學生易於理解及記憶。另外,各種提示亦起協助學生思考答案的作用。
除上例的預習外,課業亦可按學生的學習需要而增加不同類別的提示,以協助學生完成課業,理解課文。以下課業例子,特別是基礎組,除了題目,老師為學生加上「思考方向」,引導學生分析問題,思考答案。
4. 分層學習材料 及 分層學習任務 及 善用小組學習模式
(以上三項綜合運用)
策略綜合運用表覽一:
策略 | 基礎組 | 進階組 | 挑戰組 |
分層學習材料 | 較淺工作紙──現成劇本 | 中等難度工作紙──待完成劇本 | 較深工作紙──待完成劇本 |
分層學習任務 | 唸出人物的對話 | 補充人物對話及表情神態 | 補充人物的心理獨白 |
善用小組學習模式 | 協作形式進行──角色扮演 | 協作形式進行──討論商議 | 協作形式進行──討論商議 |
為照顧學生的差異,筆記、工作紙等分三種深淺程度。以下面的工作紙為例,基礎組學生只需唸出人物的對話;進階組的學生要根據課文內容,在適當位置上補充人物對話及說話時的表情神態,完成劇本。而挑戰組的學生,則要根據課文內容,補充人物的心理獨白,完成劇本。
由於對挑戰組的學生要求較高,所以在工作紙的右邊亦刻意加入一些「提示」、「貼士」等學習材料,以協助他們提升水平,突破自我。
策略綜合運用表覽二:
策略 | 基礎組 | 進階組 | 挑戰組 |
分層學習材料 | 已轉寫為現代漢語的對話劇本 | 排列借箭經過的紙條及摺製紙船的材料 | 「孔明攻略」問答本 |
分層學習任務 | 扮演小說人物,朗讀人物對話 | 整理「草船兵法」(排列借箭經過) 及摺製紙船 | 總結孔明的作戰經驗,完成「孔明攻略」當中各式問題 |
善用小組學習模式 | 協作形式進行──角色扮演 | 協作形式進行──討論商議 | 協作形式進行──討論商議 |
由於學生的能力及興趣不同,老師按各組性質安排任務,以下面三圖為例,基礎組學生扮演小說人物,朗讀卡紙上已轉寫為現代漢語的人物對話。進階組的學生按課文描述及老師指示整理「草船兵法」(排列借箭經過)及摺製紙船。挑戰組的學生按課文內容及老師指示,總結孔明的作戰經驗,完成「孔明攻略」當中各式問題。三組學生的任務均以小組協作形式完成,以起互補不足,互相協助及學習之效。
以小組協作形式,於網上搜尋不同資料、匯報所得、角色扮演、摺製紙船、整理兵法/攻略、完成課業,可幫助學生產生互補不足、互相協助及學習的效果。
學生按老師指示,正專心地在指定時間內以小組學習形式完成不同任務
小結:
在課程、教材、教學方面,是次試驗應用適異教學的理念及實踐不同策略,在原有的基礎上,優化中三中文科古典小說單元的課程、教材及教學流程,盡可能回應班中基礎組、進階組及挑戰組學生不同的學習差異及需要。舉例而言,在學習目標、分組活動及課業設計上,適異的訂定與剪裁,均較前清晰、合理,而運作上,亦見符合各組學生的水平,達到相應的教學效果。
在學生學習方面,觀課所見,除了課堂秩序良好,流程暢順,絕大部分學生都能投入課堂。各班不同程度的學生,均能按老師的指示完成所屬程度的工作,或參與混合不同程度的活動,各有合乎其份的表現。老師亦反映,學生除了課堂較之前投入、學習興趣較大之外,在相關單元的測驗成績亦普遍有進步,有個別未曾及格的學生,甚至有躍進的表現。因此,從事前的功夫、學生課堂的表現、相關評估的成績,可見學生均有所得著,而是次的教學設計與試驗,成效正面,能進一步實踐「適異教學」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