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示例目錄

小五中文科︰議論文 — 基督教粉嶺神召會小學

協作背景及目標

基督教粉嶺神召會小學以混合能力分班,各班之間,以及班中學生之間亦有明顯的學習差異。是次協作於五年級開展,焦點為議論文教學。教師認為過往學生在學習議論文遇上較大的困難,因為他們在小一至小四所學的篇章大多以記事為主,而議論文三要素中的論點、論據和論證手法有別於過往閱讀和分析敘事性文章的方法,所以學生普遍將論點、論據和論證混淆不清,難以在段落中辨別出來。QSIP支援人員與教師透過是次協作,期望實踐適異教學的理念優化教學設計,提升學生在議論文的分析表現。

「適異教學」示例及策略運用

年級:小五

課題:議論文

學習目標:

  1. 學生能說出議論文中的論點和論據
  2. 學生能分析文章,指出文章運用先破後立的論證方法

運用策略:

  1. 在課前引起學習興趣及裝備前備知識:補充「分辨意見和事實」的教學內容,裝備前備知識
  2.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調整教學速度,補充教學內容,運用結構清楚分明的範文建立學習鷹架
  3. 多感官教學設計:運用生活化例子,配合多元化材料,引發學習興趣
  4. 適當地調適教學內容:調整課業內容,切合不同程度學生之需要,增強自信,拓展能力
  5. 多感官教學:把討論問題展示於簡報中作為視覺提示;調整教學步伐,教師跟學生同步分析文章
  6. 善用不同的提問技巧:課堂上作分層提問,以切合不同程度學生的需要
  7. 多元化學習任務:選個人喜歡的流行物品作分析,照顧個人興趣

教學例子及解說

是次協作以小步子為教學的大方向,亦即學者 Tomlinson所提倡的適異教學中調整教學內容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準備度(Readiness)。課堂編排先教授論點和論據的概念及二者之間的分別,及如何從段落中把二者分辨出來。繼而從文章中教授論點和論據的關係,以及議論文的基本文章結構,在這基礎上才進一步教授論證的方法。建立了學習的基礎,我們再按學生的程度調節教學內容,整體概念如下:

1. 學習內容 ﹙content

1.1 在課前引起學習興趣及裝備前備知識:補充「分辨意見和事實」的教學內容,裝備前備知識

在課程中額外加入分辨意見和事實的教學,協助學生建立論點(意見)和論據(事實)的概念,提升學生分析議論文三要素的準備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加入多元的教學材料,如觀看教育電視及小組討論活動,以照顧能力稍遜學生的需要。

1.2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調整教學速度,補充教學內容,運用結構清楚分明的範文建立學習鷹架

我們決定選教教科書中其中一篇課文〈流行的東西都沒有藝術價值嗎?〉。考慮到這篇章雖有論點、論據和論證,但非較典型的議論文,對初學者或能力稍遜學生作入門之用頗有難度,所以決定輔加教授另一篇篇章〈考試能為學生帶來好處嗎?〉作為補充,並把文章改寫,使段落結構更分明,讓學生容易明白議論三要素之間的關係,以及對議論文的結構有所認識。待學生弄清概念後,才分析結構較複雜的〈流行的東西都沒有藝術價值嗎?〉。

1.3 多感官教學設計:運用生活化例子,配合多元化材料,引發學習興趣

由於課文〈流行的東西都沒有藝術價值嗎?〉中,「流行的東西」、「藝術價值」以及課文提及的例子對學生來說都較為陌生和抽象,不易理解,所以我們以時下孩子較喜愛的流行東西作為引入及分析的例子,讓學生明白文意。

1.4 適當地調適教學內容:調整課業內容,切合不同程度學生之需要,增強自信,拓展能力

在學生學習整個議論文單元後,我們請學生運用課堂所教授的學習重點,填寫概念圖來分析一篇文章作為家課。為了讓能力稍遜學生有信心完成及讓高能力學生有所發揮,我們將文章的內容稍為調整。

2. 教學過程(Process)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因應學生的程度,運用所預備的教材,並配合適當的施教策略,迎合不同能力學生的需要。

2.1 多感官教學:把討論問題展示於簡報中作為視覺提示;教師跟學生同步分析文章並劃下重點

為了讓學生明白「流行東西」、「藝術價值」及課文中提及的事例,我們運用圖片、電影片段供學生討論分析,有助能力稍遜的學生明白課文中較抽象和陌生的概念。此外,教師也會把一些討論問題展示於簡報中,給專注力稍遜的學生作視覺上的提示,以助他們跟上課堂的步伐。

為讓學生更專注上課,而且讓能力稍遜學生能跟上教師的步伐,教師跟學生一起在課文上劃下重點,並作講解,也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記下重點,務求讓所有學生都掌握學習要點。

2.2 善用不同的提問技巧:課堂上作分層提問,以切合不同程度學生的需要

教授議論文的重點為學生能從文章中找出議論文的三要素,但即使教師加入一些補充教材,為學生建立基礎,但亦難免有些學生仍未能掌握。因此,當教授〈流行的東西都沒有藝術價值嗎?〉一文,我們於備課時特別準備一些引導學生理解教學重點的小問題,協助能力稍遜的學生思考,理解教學要點。另一方面,我們也準備了一些挑戰題以提升訓練學生的高階思維,也切合高能力學生的需要。

2.3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 及 多感官教學:運用概念圖,建立學習鷹架,供學生理解較抽象的學習重點

〈流行的東西都沒有藝術價值嗎?〉的其中一個學習重點是讓學生説出文章運用了先破後立的論證方法。對於初學者來説,論證方法是學生較難掌握的概念,所以教師跟學生同步構思概念圖,並以此解説何謂論證,具體向學生展示這種論證的方法,也為學生建立分析文章的鷹架,在學生自行閱讀文章時有所依循。

 

學生需自行運用概念圖分析一篇議論文,我們相信經過小步子逐步建立鷹架後,學生的學習能力會有所提升,故不採用分層工作紙,而改用提示卡,鼓勵學生先挑戰自我,嘗試自行進行練習,需要時才參考提示卡的提問。此設計能照顧學習需要同時,也提高學習自主度。

2.4 多元化學習任務:選個人喜歡的流行物品作分析,照顧個人興趣

教師在教授〈流行的東西都沒有藝術價值嗎?〉中藝術品的定義後,要求學生運用當中的定義分析時下流行的東西是否具藝術價值。我們為學生提供一些例子以作分析,然而教師亦給予學生自由度選擇其他例子作分析,以鼓勵學生投入完成課業。

小結:

1. 運用抄寫筆記的策略,學生上課更投入

透過文章分析,我們有了清晰的教學目標,為學生設計筆記,並引導學生抄寫筆記。學生建立了抄寫筆記的習慣,很自然便進入上課的狀態,教師亦有感學生上課比以往投入,教學效能提升。

2. 教學重視知識鞏固,重複運用閱讀策略,有助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我們於教授兩個單元後邀請學生進行訪問,調查他們對學習這兩個單元的意見。學生均認為教師教授提取關鍵詞、中心句及抄寫筆記對學習中文有很大的幫助,有了清晰的目標,他們更明白課堂所教授的內容,緊貼教學步伐。

3. 建立學習鷹架,運用概念圖及提示卡,有助能力稍遜的學生掌握分析文章的方法

在這個單元,我們重視知識的建構,更以概念圖讓學生認識議論文的文章結構,從學生的課業中可見,能力稍遜的學生都能掌握基本分析議論文的能力。

能力稍遜學生的課堂筆記及課業

高能力學生的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