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示例目錄

小四中文科︰ 寓言 — 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張煊昌學校

協作背景及目標

參與是次協作的是小四年級,學校按學生的語文成績分班。教師認為普遍學生的學習難點是文字表達較困難,難以運用書面語流暢表達心中所想,加上詞彙不足,故寫作是較弱的一環。此外,教師認為人物描寫是小四學生較難掌握的項目,因此QSIP支援人員與教師決定是次協作以讀文教學入手,先教寓言的課文,從分析寓言中人物的語言和行為,了解人物的想法,學習如何進行人物描寫,然後再以讀文教學中所學習的文章結構及人物寫作手法進行寫作教學。

「適異教學」示例及策略運用

年級:小四

課題:寓言

運用策略:

(一讀文教學

  1.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表列文章重點,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及領會文章寓意
  2. 分層學習任務:因材施教,以不同設計的工作紙引導學生摘錄不同程度的筆記
  3. 多感官教學:運用戲劇教學,提升學生的興趣
  4. 分層評估:設計分層小練筆練習,照顧不同能力學生的需要

 

)寫作教學

  1. 多元的學習目標:就學生的學習程度設學習目標,提升學生的水平
  2.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沿用讀文教學的學習鷹架,使學生更容易掌握文章結構及描寫人物的方法
  3. 分層學習任務:照顧不同學生的需要,製作不同程度的寫作工作紙
  4. 多感官教學:運用戲劇教學,提升學生的興趣,照顧不同學習風格的需要
  5. 在課程規劃上適當地調整學習進度:因應學生需要調整施教流程

教學例子及解說

是次設計分讀文教學和寫作教學兩部分,本文就此分別闡述。

(一)讀文教學

學習內容(content)

1.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表列文章重點,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及領會文章寓意

根據教師對學生的日常觀察,小四學生難以理解寓言〈狐狸和葡萄〉中的寓意,他們可能相信狐狸最後真的不想吃葡萄。因此QSIP支援人員與教師一起分析文章內容,把課文內容分拆成四個情境,每個情境均有語言描寫和行為描寫兩部分,協助學生由此推測狐狸想吃葡萄的程度,從而理解狐狸其實只是自我安慰甚至是自欺欺人。

(課文來源:〈狐狸和葡萄〉,《新篇啟思中國語文》四上第二冊)

2. 分層學習任務因材施教,以不同設計的工作紙引導學生摘錄不同程度的筆記

由於能力稍遜的學生未能邊聽課邊抄寫文字,所以課堂工作紙設有調適版,使能力稍遜的學生不用抄寫太多文字,反而在工作紙上已提供相應的人物描寫手法,避免因抄寫量太多或寫得太慢而影響學習動機,使學生能專注於分析人物描寫手法和理解狐狸的想法。至於能力較高的學生,則要求他們自行分析每一個情境的人物描寫手法。

學習過程(process)

3. 多感官教學:運用戲劇教學,配合不同學生的學習風格,提升學生興趣

在教授寓言〈狐狸和葡萄〉中,如果學生能代入狐狸的角色,理解牠的想法,有助學生理解寓意。因此,我們除了引領學生進行文字分析,更透過戲劇的肢體活動、台詞演繹,甚至是觀看同學的演繹來加深學生對人物想法的理解,從而推斷寓意。

課業(product)

4. 分層評估設計分層小練筆練習,照顧不同能力學生的需要

為了訓練學生的高階思維,我們就不同學生的程度擬題,要求他們在單元後進行小練筆:

(二)寫作教學

學習內容(content

1. 多元的學習目標就學生的學習程度設學習目標,提升學生的水平

我們在是次計劃的學習目標訂立基線,要求所有學生達到基本目標,而能力較高的學生則在基本目標上再多加一項目標,延展他們的能力:

2.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沿用讀文教學的學習鷹架,使學生更容易掌握文章結構及描寫人物的方法

是次寫作的題目也是來自一個寓言故事〈兩隻羊兒要過河〉,主角是動物,而且我們給予學生的寫作框架,也是跟〈狐狸和葡萄〉一樣,在四個不同的情境思考人物的心情,繼而進行人物描寫,並寫出簡單的故事教訓。

3. 分層學習任務照顧不同學生的需要,製作不同程度的寫作工作紙

我們嘗試優化過往的寫作教材,更設計了課堂活動工作紙和寫作工作紙,務求令不同能力的學生都能運用人物描寫進行寫作。能力稍遜的學生只集中進行人物描寫,不用構思情節,而能力較高的學生則除了要進行人物描寫外,還要構思情節。展示如下:

進階版教材(能力較高學生使用)

調適版教材(能力稍遜學生使用)

  

 

學習過程(process)

4. 多感官教學:運用戲劇教學,提升學生的興趣,照顧不同學習風格的需要

我們在讀文教學時曾運用戲劇元素,有助學生理解寓言的寓意。因此在教授寫作時,我們繼續運用戲劇元素,助學生代入角色,留意人物的心情、説話和動作,有助學生進行人物描寫。

5. 在課程規劃上適當地調整學習進度因應學生需要調整施教流程

由於學校按能力分班,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因應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步伐,流程如下:

 

小結

1. 運用多感官的教學策略,學生表現更投入

我們因應學生的學習風格使用較多視覺的教學策略,又注入戲劇教學元素,學生上課更專注。

 

2. 透過建立學習鷹架,分析文章,學生能掌握寓言的寓意

我們嘗試在課堂上把文章〈狐狸和葡萄〉分拆成四個情境,推想狐狸的心情,從而讓學生推理出文章的寓意。教師鼓勵學生運用自己的文字表達,不必拘泥於標準答案的用字,如果學生領會到寓意的大概意思,這比給他們一個標準答案更為理想。學生普遍的表現都比過往的情況理想,大致能掌握寓言所表達的道理。以下是不同能力學生的學習成果:

能力較高學生:

能力較高學生:

一般程度的學生:

能力稍遜的學生:

3. 寫作教學設定分層學習目標,收拔尖補底之效

是次寫作教學為能力稍遜者設下基本目標,為高能力者延伸寫作能力。我們訂立了清晰的教學目標,更為個別班別調節教學步伐,成效顯著。

能力較高的學生除了要進行人物描寫外,還要自行構思情節,學生能運用想像力令內容更生動有趣。

學生作品一(能力較高)

學生作品二(能力較高)

能力稍遜的學生集中學習寫對話和描述打架的場面,學習範圍收窄了,學生能運用人物描寫進行寫作,豐富作品內容。

學生作品三(能力稍遜)

學生作品四(能力稍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