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二中文科︰ 記敘六要素 — 循道衞理聯合教會亞斯理衞理小學
協作背景及目標
循道衞理聯合教會亞斯理衞理小學座落於荔景的舊式屋邨,學生之間的學習差異頗為顯著。是次參與協作的是二年級,學生對於寫作較難掌握,普遍學生詞彙量有待提升,而有很多字也不懂書寫,這樣在寫作上已構成一定的障礙。加上一年級的教材內容以兒歌或簡短的篇章為主,因此學生升讀二年級後對閱讀段落形式的文章及理解文章結構較為陌生。在進行段落形式的寫作時,學生既要面對詞彙不足以致難以表達的問題,又要同時學習組織文章內容,寫作對他們來說便倍感困難,有部分學生更需要教師的特別指導。
為了讓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寫作記敘文,教師希望在讀文教學中教授學生敘事六要素中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先讓學生認識文章結構,然後以看圖說話作延伸學習,先以説話代替寫作,讓學生學習運用記敘六要素敘述事情,建立敘事的基礎。
「適異教學」示例及策略運用
年級:小二
課題:記敘六要素
運用策略:
- 在課前引起學習興趣及裝備前備知識:補充教學內容,提升學習的準備度﹙readiness﹚,建立敘事六要素的概念
-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把教學步驟拆細,循序漸進,運用學生已有知識
- 多感官教學設計:運用連環圖作教材,建立六要素概念
- 多元的學習目標:為學習目標設基線,助所有學生達標,並延展高能力學生的學習能力
- 分層學習材料:設計了調適版及進階版的工作紙,供不同學生使用
- 情境式教學:運用生活事例作教材,建立六要素概念
- 善用小組學習模式:善用學生差異,以強帶弱
教學例子及解說
﹙一﹚讀文教學
學習目標:學生能說出敘事文章中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1.1 學習內容﹙content﹚
A. 多感官教學設計及情境式教學:運用圖像及生活事例作教材,建立六要素概念
由於學生在小一時只認識敘事文章中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至於起因、經過和結果是較抽象的概念,則較難只靠教師解説而使學生明白。再者,教科書的課文〈一本故事書〉段落較多,故事情節亦不算簡單,學生可能連理解也得花上時間,並非初次學習敘事要素的最佳教材。因此,QSIP支援人員與教師先以有明顯起因、經過和結果的連環圖〈生病記〉為教材,希望以生活化事例加上圖像有助學生理解事情發展,減低因未能理解內容而造成的干擾,再讓學生把連環圖分為三個部分並說明理由。而教師則藉由學生的答案,說明這三部分就是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幫助學生建立敘事要素的基礎概念。
1.2 教學過程﹙process﹚
A. 在課前引起學習興趣及裝備前備知識:補充教學內容,提升學習的準備度﹙readiness﹚,建立敘事六要素的概念
教師運用連環圖〈生病記〉助學生明白起因、經過及結果的概念後,再讓學生閱讀〈生病記〉的文章,目的是帶領學生由閱讀圖畫過渡至閱讀文字。由於課文〈一本故事書〉的段落較多,需要劃分意義段和以關鍵詞歸納段落重點,因此運用結構較簡單的〈生病記〉教導學生劃分意義段,有助訓練歸納篇章中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的能力。
B. 善用小組學習模式及建構適切學習鷹架:
學生分組討論把連環圖分為三個部分並說明理由,做到以強帶弱;教師提供更仔細的討論指引,引導學生思考
C.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鞏固敘事六要素的概念
教師教授課文〈一本故事書〉時,跟〈生病記〉一樣要求學生把故事分作三部分,又請學生圈出關鍵詞,歸納大意,得出故事中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二﹚說話教學
目標:學生能根據四格圖畫的內容說出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2.1 學習內容﹙content﹚
A. 情境式教學:選材生活化,並示範說故事的方法
在説話教學中,若題目的內容是學生沒有經歷過的,學生學習時會倍感困難,低年級學生更是無從入手。為減低干擾,使學生能專注於學習說話的方法,教師選擇大部分學生具有的生活經驗作為說話教學的教材。
B. 多元的學習目標及分層學習材料:為學習目標設基線,助所有學生達標,並延展高能力學生的學習能力
經過讀文教學後,我們對學生程度加深了解,因此就學生實際學習情況,並參考全港性系統評估中說話卷在有關內容﹙BS1.1、BS1.3 和 BS1.4﹚三等成績的評分準則作為學習目標的基線,教材設計務求協助所有學生都能達到這個標準。
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後,教師設計了調適版及進階版的工作紙,供不同學生使用:
提供錦囊,以視覺提示學生如何豐富說話內容。
2.2 學習過程﹙process﹚
A.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教學步驟循序漸進,運用已有知識,助學生掌握預備說話練習時的思維技巧。
教師把教學步驟拆細,引導學生思考。
2.3 學習成果 ﹙product﹚
A. 家課設家長評量表,讓家長具體了解說話能力的要求,在家中也能提供支援:
小結:
1. 為學生設分層學習目標,更配合學生所需
經過兩次的教學實施後,教師認為為能力稍遜的學生設學習基線,讓他們先掌握課題中一些最基本的能力,有助他們學習。此外,教師發現有部分能力較高的學生在説話教學時可做到「思前想後」,並嘗試對圖畫作較仔細的描述,所以分層學習目標能切合不同學生的需要。
2. 配合板書視覺提示策略,並關注學生的反應,使回饋更適切
在實施讀文教學和說話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把教學重點或討論問題列於簡報或板書,協助專注力較弱的學生掌握授課步伐。教師除了善用板書外,更着學生抄寫筆記,有助能力稍遜的學生更專注學習。
3. 說話教學(先以説話代替寫作)有助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能
教師認為學生大致能說出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連程度較弱的學生也能掌握基本的敘事技巧。教師強調說話於學生來説困難相對較小,學生的興趣也較大,運用六要素敘事的能力比教師預期理想,可見學生的問題在於未能以書寫文字表達意念,所以下一步可嘗試以以説帶寫進行適異寫作教學。
4. 家長支援有助學生學習,學生表現較佳
教師發現讓學生回家進行説話練習,可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教師提供錦囊及家長評估表,讓家長了解説話的要求,有助家長在家進行指導。因此,家校合作也可成為適異教學的一個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