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馬會「校本多元計劃」賽馬會「校本多元計劃」賽馬會「校本多元計劃」賽馬會「校本多元計劃」
  • 主頁
  • 計劃介紹
    • 計劃簡介
    • 計劃團隊
    • 「學生數據」(Student Data)
    • 「適異教學」(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 「學習支援」(Learning Support)
    • 「評估及知識推廣」(Evaluation and Dissemination)
  • 計劃活動
    • 最新消息
    • 活動回顧
  • 行事曆
    • 核心學校 (Core School) 行事曆 2022-2023
    • 計劃學校 (DM School) 行事曆 2022-2023
  • DM專業知識
    • 淺談多元管理 (DM)
    • 「多元管理」專業發展資源小冊子(PDF)
    • 學生數據-DMP安裝及用戶手冊
    • 適異教學-策略概覽
    • 適異教學-策略概覽(PDF)
    • 適異教學-網上教學設計平台 (DI Planner)
    • 適異教學- 課堂教學示例資源庫
    • 適異教學-科組領導手冊
    • 適異教學-「適異教學的實踐」教師自我反思表
    • 學習支援-網上「課堂學習支援助理」協作手冊
    • 學習支援-互動學習支援平台 (LS Platform)
  • 計劃故事及專業知識文章
  • 影片資源
  • 聯絡我們
    • 聯絡我們
    • 訂閱計劃快訊
  • 成為計劃學校
    • 申請成為計劃學校(DM School)
    • 計劃學校所需配合事項
    • 常見問題

文章分享

Home Articles posted by QSIP CUHK

“Maximizing Choices” Subject-based Experience Sharing Primary Level English Language: S.T.F.A. Lee Kam Primary School

By QSIP CUHK | Practical Experience Sharing on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Primary Level English Language | Comments are Closed | 7 August, 2020 | 4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s Students are found to be engaging in classroom activities in junior primary levels, i.e., Primary 1 to 3.  It has come to teachers’ attention that there is an obvious drop in students’ level of engagement since the start of Primary 4.  One of the reasons observed is the change in the useRead more

「拓展選擇」範疇 科本經驗分享 中學數學科 – 德望學校

By QSIP CUHK | 「適異教學」實踐經驗分享-中學數學科 | Comments are Closed | 5 August, 2020 | 4

協作背景及目標 雖然學校取錄學生水平一向較佳,但教師意識到照顧學習差異的必要性,銳意進行改革。近年數學科團隊積極設計校本課程,自行製作教學材料,並建立共同備課及同儕觀課等文化。QSIP支援人員在教師團隊的良好基礎上,與教師合作優化校本教學材料的設計,以及強化課堂教學策略,加強照顧學習差異。 學校以英語為教學語言,因此本個案展示的學習材料為英文版。 「適異教學」示例及策略運用 年級:中一 課題:百分數——百分變化、盈利、虧蝕 學習目標:掌握百分變化、盈利、虧蝕及折扣的概念,及能解決應用題 運用策略: 識別差異 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 多元的學習目標 分層學習任務 資訊科技輔助教學 情境式教學 教學例子及解說 1. 識別差異 利用問卷了解學生對於上一課題學習的意見,以調整本課題的課程設計及教學策略。是次問卷發現不少學生喜歡較互動的學習模式,並對能與同學進行交流學習有十分正面的回應。 2. 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 及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 QSIP支援人員與教師商討,解構課題細節,根據課程的核心內容及學生的理解水平,重新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作為設計校本教學材料的基礎。 此課題最基本的概念是涉及一個數量由原本數值(原值original value)變化至一個新的數值(新值new value),中間會有一個數值上的變化(變化change),而這個變化相對於原本數值可得出一個百分比(百分變化percentage change)。可以下圖作表示: 老師稱以上結構為 New O model(「O」代表original value),此結構涉及四個數量:original value、new value、change及percentage change,要處理的問題是如果當中已知兩個數量,如何求取其餘未知的兩個。 根據數量的性質,可產生以下兩式: 而從上述兩式,可得出第三條分式以方便日後計算:   如四個數量中已知兩個,共產生六個可能出現的情況,故此種題目可分為以下六個類型:   此課堂目標是要引導學生劃分類型,並按以下方法求得兩個未知的量:   若比較original value及new value的數值,可進一步將change劃分為增加(increase)及減少(decrease),劃分的方法如下:   為使學生能熟習上述的分類及掌握解決每種類型題目的技巧,會先將不同類型的題目以列表形式直接列出條件,讓學生練習求取未知數,並為學生設計不同的工作紙。列表設計例子如下(詳情可參閱附錄一): 而在學生熟習這個模式之後,就可將這模式應用在賺蝕和折扣問題上。首先是從商人(包括生產商、批發商或零售商)的角度考慮盈利(profit)或虧蝕(loss)情況: 當售價(selling price)大於成本(cost)時,商人就會有盈利(profit),情況如下:   這相當於New O model中當newRead more

「拓展選擇」範疇 科本經驗分享 數學科 – 循道衞理聯合教會亞斯理衛理小學

By QSIP CUHK | 「適異教學」實踐經驗分享-小學數學科 | Comments are Closed | 17 July, 2020 | 1

協作背景及目標 循道衞理聯合教會亞斯理衞理小學是一所位於茘景邨的基督教學校,學生之間的學習差異頗為顯著。據教師反映,學習量度時間間隔對二年級學生來說頗為困難。在是次協作中,QSIP支援人員及教師嘗試運用資訊科技工具幫助學生掌握此課題。 「適異教學」示例及策略運用 年級:小二 課題:量度時間間隔 運用策略: 資訊科技輔助教學:運用電子學習課件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額外的選擇,以照顧學生不同學習風格及多元智能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協助學生逐步掌握概念 為不同能力學生總結學習重點:強調關鍵概念,鞏固學習基礎 教學例子及解說 對二年級學生來說,從活動的開始時間和結束時間求時間間隔[1]是頗為困難的。坊間的教科書未能清晰地介紹可行的方法處理這類問題。過往老師嘗試引入時間的直式減法來教授如何找出時間間隔(圖一),但在需要退位的情況下,學生往往未能掌握「借1小時等於借60分鐘」,而錯用10進制進行退位減法(圖二)。而且由於二年級學生尚未學習24小時報時制,所以運用直式亦未能處理如圖三般的情況,更不排除有學生會以「大減細」策略得出錯誤的答案(圖三)。 [1] 舊課程稱為「活動時間」 1.資訊科技輔助教學:運用電子學習課件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額外的選擇,以照顧學生不同學習風格及多元智能 事實上,求時間間隔是屬於課程中「度量」範疇的課題。學生可運用時鐘作為量度工具,透過把時針和分針由開始時間撥到結束時間,得出時間間隔。可是學校通常都沒有足夠的教學時鐘,讓每位學生個別操作。有見及此,QSIP支援人員運用免費數學軟件GeoGebra,製作〈量度時間間隔〉電子學習課件(圖四),為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提供額外選擇。運用課件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平板電腦,體驗拖拉時鐘的「小時」和「分鐘」滑杆,將時針和分針由開始時間撥至結束時間,由此得出活動的時間。此學習經驗能幫助學生建立基本概念,從而過渡到在沒有電子學習課件的情況下,亦能找出時間間隔的方法。電子學習課件只需用電腦或任何流動裝置的瀏覽器即可在網上開啓,而無需安裝任何電腦軟件或應用程式(apps)。 圖四:〈量度時間間隔〉電子學習課件(網址:https://ggbm.at/dejhh57t) 2.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協助學生逐步掌握概念 及 3. 為不同能力學生總結學習重點:強調關鍵概念,鞏固學習基礎 要讓學生掌握量度時間間隔的概念,除運用電子學習課件外,工作紙的教學設計亦十分重要,可輔助學生循序漸進學習。經過深入討論後,我們將整個課題的教學細分為三個部份:一、處理只涉及小時的時間間隔問題;二、處理只涉及分鐘的時間間隔問題;三、處理同時涉及小時和分鐘的時間間隔問題。 在第一部分工作紙的題目中,時間間隔只涉及小時,開始和結束時間的分針位置都相同(圖五(a))。學生在課件中只需拖拉「小時」滑杆,撥動時針,即可找到時間間隔(圖五(b))。由於這部分內容較簡單,學生可以有充分時間熟習課件的運用。最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總結找出只涉及小時的時間間隔的方法:數數時針由開始到結束走了多少個大格,讓學生不需使用課件亦能找出只涉及小時的時間間隔。 圖五:工作紙一及課件操作 第二部分工作紙題目的時間間隔只涉及分鐘。若題目中開始時間和結束時間的時針和分針位置都不相同,會令部分學生感到困難。因此,工作紙的題目會先處理如10時05分至10時20分等簡單的問題 (圖六(a),題1),然後才處理如7時35分至8時10分等較困難的情況(圖六(a),題3)。在操作課件時,教師可透過提問讓學生知道若時間間隔不足一小時,只需拖拉「分鐘」滑杆,藉著撥動分針即可找出時間間隔((圖六(b)),例如教師可提問:「若拖拉小時滑杆,會出現甚麼情況?」(學生答:「時鐘的時間會超過結束時間。」)最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總結,找出只涉及分鐘的時間間隔的方法:數數分針由開始到結束走了多少小格,讓學生不需使用課件亦能找出答案。 圖六:工作紙二及課件操作 第三部分工作紙題目的時間間隔涉及小時和分鐘。量度方法有兩種:先撥時針,再撥分針;或者先撥分針,再撥時針。以工作紙三(第4題)為例(圖七(a)),方法一是先拖拉「小時」滑杆,把時鐘由12時40分撥到1時40分,當中經過1小時(圖七(b)),然後再拖拉「分鐘」滑杆,把時鐘由1時40分撥至2時20分,當中經過40分鐘,從而得出由12時40分到2時20分,是經過1小時40分鐘(圖七(c))。為幫助學生總結學習經驗,學生須於工作紙記錄轉換「小時」滑杆之後的時間,及餘下的「分鐘」時間(圖七(a))。 圖七:工作紙三題4及課件操作(方法一) 方法二是先撥分針,再撥時針。以同一題目工作紙三(第4題)為例(圖八(a)),學生可先拖拉「分鐘」滑杆,把時鐘由12時40分撥到1時20分,當中經過40分鐘(圖八(b)),然後再拖拉「小時」滑杆,把時鐘由1時20分撥至2時20分,當中經過1小時(圖八(c)),從而得出由12時40分到2時20分,經過了1小時40分鐘。 圖八:工作紙三題4及課件操作(方法二) 在這部分中,教師應先讓學生用平板電腦自行探究,然後再請能力較佳的學生匯報他們用了哪一種方法。最後,教師再和學生總結出兩種可行的方法:先撥時針至最接近(但不超過)結束時間的位置,再撥分針至結束時間的位置;或者先撥分針至結束時間的分針位置,再撥時針至結束時間的位置。隨後,教師宜跟學生討論若不使用課件,用哪一種方法找出時間間隔較佳。 此外,三份工作紙的最後都附有較具挑戰性的題目,例如從已知結束時間和時間間隔,找出開始時間(圖九),以照顧能力較佳學生的需要。 圖九:從已知結束時間和時間間隔找出開始時間 小結: 觀課是在教學設計第三部份的第一節課進行。在這節課中,學生每人獲派一部平板電腦,讓學生操作電子課件的時鐘,探究工作紙三的問題。從課堂所見,有部分學生明白了課件如何操作後,便能很快地運用課件得出答案 (圖十和圖十一),並能清楚解釋她所用的方法 (先撥時針,後撥分針)。 圖十 圖十一 在觀課後的檢討會議中,大家反思教學設計的第一部分 (工作紙一) 和第二部分 (工作紙二) 是整個課題的重要基礎。若在這兩部分中,學生能清楚了解課件的操作方法,並掌握找出只涉及小時和只涉及分鐘的時間間隔的方法,學生當能於第三部分透過課件量度同時涉及小時和分鐘的時間間隔,並在不使用課件的情況下,亦能找出時間間隔。我們認為,《量度時間間隔》電子課件及配套工作紙的設計,能有效地為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拓展選擇 (maximizing choices) 。 從課堂觀察中,我們亦反思《量度時間間隔》電子課件的設計能進一步改善,讓學生能更容易使用課件進行探究。QSIP支援人員其後製作了一個更新版本的《量度時間間隔(時和分)》,透過簡化介面及加入輔助線等功能 (圖十二),冀能讓課件更有效地幫助老師和學生進行量度時間間隔的探究和學習。 圖十二:更新版《量度時間間隔(時和分)》電子學習課件 (網址:https://ggbm.at/cxgyxysa) 附件_量度活動時間:工作紙 文章導覽 協作背景及目標Read more

「拓展選擇」範疇 科本經驗分享 小學中文科 – 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張煊昌學校

By QSIP CUHK | 「適異教學」實踐經驗分享-小學中文科 | Comments are Closed | 13 July, 2020 | 1

協作背景及目標 參與是次協作的是小四年級,學校按學生的語文成績分班。教師認為普遍學生的學習難點是文字表達較困難,難以運用書面語流暢表達心中所想,加上詞彙不足,故寫作是較弱的一環。此外,教師認為人物描寫是小四學生較難掌握的項目,因此QSIP支援人員與教師決定是次協作以讀文教學入手,先教寓言的課文,從分析寓言中人物的語言和行為,了解人物的想法,學習如何進行人物描寫,然後再以讀文教學中所學習的文章結構及人物寫作手法進行寫作教學。 「適異教學」示例及策略運用 年級:小四 課題:寓言 運用策略: (一)讀文教學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表列文章重點,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及領會文章寓意 分層學習任務:因材施教,以不同設計的工作紙引導學生摘錄不同程度的筆記 多感官教學:運用戲劇教學,提升學生的興趣 分層評估:設計分層小練筆練習,照顧不同能力學生的需要   (二)寫作教學 多元的學習目標:就學生的學習程度設學習目標,提升學生的水平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沿用讀文教學的學習鷹架,使學生更容易掌握文章結構及描寫人物的方法 分層學習任務:照顧不同學生的需要,製作不同程度的寫作工作紙 多感官教學:運用戲劇教學,提升學生的興趣,照顧不同學習風格的需要 在課程規劃上適當地調整學習進度:因應學生需要調整施教流程 教學例子及解說 是次設計分讀文教學和寫作教學兩部分,本文就此分別闡述。 (一)讀文教學 學習內容(content) 1.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表列文章重點,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及領會文章寓意 根據教師對學生的日常觀察,小四學生難以理解寓言〈狐狸和葡萄〉中的寓意,他們可能相信狐狸最後真的不想吃葡萄。因此QSIP支援人員與教師一起分析文章內容,把課文內容分拆成四個情境,每個情境均有語言描寫和行為描寫兩部分,協助學生由此推測狐狸想吃葡萄的程度,從而理解狐狸其實只是自我安慰甚至是自欺欺人。 (課文來源:〈狐狸和葡萄〉,《新篇啟思中國語文》四上第二冊) 2. 分層學習任務:因材施教,以不同設計的工作紙引導學生摘錄不同程度的筆記 由於能力稍遜的學生未能邊聽課邊抄寫文字,所以課堂工作紙設有調適版,使能力稍遜的學生不用抄寫太多文字,反而在工作紙上已提供相應的人物描寫手法,避免因抄寫量太多或寫得太慢而影響學習動機,使學生能專注於分析人物描寫手法和理解狐狸的想法。至於能力較高的學生,則要求他們自行分析每一個情境的人物描寫手法。 學習過程(process) 3. 多感官教學:運用戲劇教學,配合不同學生的學習風格,提升學生興趣 在教授寓言〈狐狸和葡萄〉中,如果學生能代入狐狸的角色,理解牠的想法,有助學生理解寓意。因此,我們除了引領學生進行文字分析,更透過戲劇的肢體活動、台詞演繹,甚至是觀看同學的演繹來加深學生對人物想法的理解,從而推斷寓意。 課業(product) 4. 分層評估:設計分層小練筆練習,照顧不同能力學生的需要 為了訓練學生的高階思維,我們就不同學生的程度擬題,要求他們在單元後進行小練筆: (二)寫作教學 學習內容(content) 1. 多元的學習目標:就學生的學習程度設學習目標,提升學生的水平 我們在是次計劃的學習目標訂立基線,要求所有學生達到基本目標,而能力較高的學生則在基本目標上再多加一項目標,延展他們的能力: 2.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沿用讀文教學的學習鷹架,使學生更容易掌握文章結構及描寫人物的方法 是次寫作的題目也是來自一個寓言故事〈兩隻羊兒要過河〉,主角是動物,而且我們給予學生的寫作框架,也是跟〈狐狸和葡萄〉一樣,在四個不同的情境思考人物的心情,繼而進行人物描寫,並寫出簡單的故事教訓。 3. 分層學習任務:照顧不同學生的需要,製作不同程度的寫作工作紙 我們嘗試優化過往的寫作教材,更設計了課堂活動工作紙和寫作工作紙,務求令不同能力的學生都能運用人物描寫進行寫作。能力稍遜的學生只集中進行人物描寫,不用構思情節,而能力較高的學生則除了要進行人物描寫外,還要構思情節。展示如下: 進階版教材(能力較高學生使用) 調適版教材(能力稍遜學生使用) 學習過程(process) 4. 多感官教學:運用戲劇教學,提升學生的興趣,照顧不同學習風格的需要 我們在讀文教學時曾運用戲劇元素,有助學生理解寓言的寓意。因此在教授寫作時,我們繼續運用戲劇元素,助學生代入角色,留意人物的心情、説話和動作,有助學生進行人物描寫。 5.Read more

「拓展選擇」範疇 科本經驗分享 數學科 – 深水埔街坊福利會小學

By QSIP CUHK | 「適異教學」實踐經驗分享-小學數學科 | Comments are Closed | 10 July, 2020 | 1

協作背景及目標 是次與深水埔街坊福利會小學的協作在四年級開展。學校在四年級有兩班,非華語學生集中於其中一班,而其他學生平均分配在兩班之中。有非華語學生的一班整體學習表現較弱。學生主要來自區內家庭,部份是新移民及少數族裔學生,亦有學生有特別學習需要,學生之間的學習差異頗大。對小四學生來說,因數 (factors)是一個較困難的學習課題,因涉及除法和整除性,令基礎稍遜的學生較難理解,亦對抽象的找因數方法(因式分解法)感到較難掌握。 QSIP支援人員與教師透過是次協作,期望能發展更有效的校本適異教學設計,並將成功經驗擴散至其他年級及科目。 「適異教學」示例及策略運用 年級:小四 課題:因數 運用策略: 多感官教學設計 多元的學習目標 分層學習任務 教學例子及解說 1. 多感官教學設計 在四年級「倍數和因素」這個學習單元中,學生普遍覺得因數的概念比倍數抽象及難掌握。坊間教科書在引入因數概念時,普遍從數字的因式分解入手,將一個數分解成不同數字組合的積,然後透過除式和整除性來引入因數(圖一)。對數感較弱、甚至仍未熟悉乘數表的學生來說,這個引入法方式較複雜,不易掌握。 圖一 有見及此,QSIP支援人員和教師商討後,決定透過較具體的圖像操作引入因數的概念。我們以「有糖若干粒,每幾粒分為1包,可分為多少包,還餘下多少粒」的現實情境並配合圖像,將抽象的除法和整除性的因數概念具體化,讓學生透過工作紙的圖像操作(圖二),建立對因數和除法及整除性關係的理解,亦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具體可操作的方法找出因數,為學生在學習的內容和過程中拓展選擇(maximizing choices)。 圖二:因數工作紙及圖像操作 此外,為提供多感官教學的學習工具選擇,我們運用免費數學軟件GeoGebra製作「因數」電子學習課件(圖三)。課件只需用電腦或任何流動裝置的瀏覽器即可開啓,而無需安裝任何電腦軟件或應用程式(app)。上課時,學生每人獲派一部平板電腦,讓他們在有需要時可用電子課件幫助探究數字的因數,特別是當數字較大的時候(圖四和圖五),都可透過操作找出該數的因數。 圖三:「因數」電子學習課件 (網址:https://ggbm.at/vk4gfmxh) 圖四 圖五 2. 多元的學習目標 及 分層學習任務 除了運用圖像操作及資訊科技工具等多感官教學教材外,我們亦訂立了下列的多元學習目標,以照顧不同能力學生的學習需要。 能力稍遜學生:   透過圖像操作及電子課件的協助,能說出因數是能夠整除某數的數,並能找出20以內的數的因數; 一般能力學生:   透過圖像操作及電子課件的協助,能說出因數是能夠整除某數的數,並能找出較大的數的因數; 能力較高學生:   不需圖像及電子課件協助,能說出因數是能夠整除某數的數,並能找出較大的數的因數。 就著多元化的學習目標,我們設計了分層工作紙。圖二是涉及圖像操作的基礎工作紙,所有的學生都必須先完成。學生完成基礎的工作紙後可領取圖六和圖七的「挑戰站」工作紙,以鼓勵學生提升自己,爭取進步。 小結: 從課堂觀察所見,圖像能有效幫助學生理解因數的概念及掌握找出因數的方法。對基礎稍遜的學生,具體的圖像操作和電子課件運用對他們掌握概念和方法有很大的幫助。透過圖像操作,學生能夠寫出除式並理解因數和除式及整除性的關係,從而找出某數的所有因數。對基礎稍遜甚至有特別學習需要的學生而言,電子課件更能有效引起他們的學習動機,幫助他們先得出圖像和除式及答案,然後再透過在工作紙用筆操作及抄寫算式,讓他們慢慢建立概念並掌握方法。 對能力較佳班別的學生而言,透過情境和圖像能幫助他們更快理解找因數的概念和方法。由於這班學生的基礎較好,他們能夠在不需要操作圖像及電子課件的情況下快速地寫出除式並找出因數(圖八),但當數字較大時他們會用電子課件驗證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由於學生普遍能較快完成工作紙,教師在課堂中有充分時間培養這班學生運用正確的數學語言,解釋因數和除式及整除性的關係(例如:因為14÷2=7,所以2能整除14,2是14的因數),並表達找出因數的方法,延展能力較佳學生的學習。 圖八 圖九 圖十 整體而言,因數的教學設計及圖像操作策略能有效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教師亦反映電子課件對基礎稍遜及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尤其有用。透過電子課件的幫助,學習動機較弱的學生亦能順利完成工作紙(圖九和圖十),有效達至拓展選擇(maximizing choices)的效果。 在檢討會議中,我們反思除了良好的教學設計及圖像運用,教師的教學語言運用在適異教學亦十分重要。對基礎稍遜的學生而言,教師需要透過數學語言清晰地表達圖像操作與概念和算式的關係,以幫助學生運用圖像及語言建構知識。對基礎良好的學生,教師可提供機會讓學生自己運用數學語言表達所學知識和方法,以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並更能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 附錄一:工作紙 文章導覽 協作背景及目標 「適異教學」示例及策略運用 教學例子及解說 1. 多感官教學設計 2. 多元的學習目標 及Read more

「拓展選擇」範疇 科本經驗分享 通識科 – 迦密愛禮信中學

By QSIP CUHK | 「適異教學」實踐經驗分享-中學通識科 | Comments are Closed | 9 July, 2020 | 1

協作背景及目標 是次協作在迦密愛禮信中學中四級其中兩班開展,兩班皆為理科組學生。協作教師指出其中一班學生能力較高,普遍成績及學習動機也較佳,且語文能力不遜,課堂的思考及表達能力也不錯,但班中仍存在個別差異。而另一班學生則在語文運用上的能力、分析能力及學習動機的差異相對較大,部分學生的闡述能力有待提升,行文書寫篇幅較短,課堂上表現亦較為被動;亦有少部分學生的專注力較弱,比較容易分心。 承接剛完成的身份認同課題,QSIP支援人員與教師以本土方言作為切入點,試驗教材的內容及難度能否配合學生能力。經過試教及觀課檢討後,我們分析各班的需要,再進一步為其他班別調適教材內容以配合不同能力學生的學習需要。是次協作目標期望以一份教材為主幹,嘗試在分組及課堂支援策略上照顧不同能力學生的需要。 「適異教學」示例及策略運用 年級:中四 課題:身份及身份認同(探討問題:廣東話應否全面被取代?) 運用策略: 在課前引起學習興趣及裝備前備知識 促進全班參與 分層學習任務 善用小組學習模式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 多元化學習成果展示方式 教學例子及解說 1. 在課前引起學習興趣及裝備前備知識 我們先以全班教學的形式,讓學生了解母語的定義,並以生活的實例,如選用利君雅作為例子討論身份認同的問題。 面對着抽象的身份認同概念,例如中國的香港人、香港的中國人等等,我們改以巴基斯坦裔、在香港長大的利君雅作為例子,說明有何因素會使利君雅認為自己是香港人,讓不同成長背景的學生更容易理解。 此外,我們運用電影片段內虛構的情節引起學生對議題的興趣及關注。在電影內的主角為一位的士司機,片段講述他在工作及生活上如何面對自己母語被取代的困境,從而喚起學生關注廣東話於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以提高對討論議題的投入感,令學生對母語及身份認同有更立體的觀感。 在另一班,我們將電影片段重新剪接,把最後一分鐘有關「父親因語言問題而面對工作艱難」的情節刪去,改為「父親因到校外接送兒子而面對的語言上的尷尬情況」。以上改動除了更聚焦於父子的關係外,也強化了學校改用普通話教學的情景與學生生活的相關性,同時加強了工作紙內「教育」及「工作」兩個向度的連繫。 2. 促進全班參與 接著課堂以小組討論及協作模式進行學習活動。由於每組能力均有差異,我們根據學生的需要來調整教學內容及學習目標,並依照學生的學習特性派發不同的資料及討論問題。利用不同向度的工作紙,讓學生先閱讀自己負責向度的資料及討論問題,再與組內其他同學一起整理及匯報各向度的內容。 此學習活動讓每一位組員輪流匯報自己負責向度的資料,令每位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分析成果,不會造成組內出現只擔當聆聽者的角色,讓學生有均等參與的學習機會。 3. 分層學習任務 於小組討論時,由於時間的限制,我們建議因應不同組別學生的能力,讓完成三粒星題目的學生向其他組員匯報他們的意見,從而做到以強帶弱的效果。 4. 善用小組學習模式 我們將學生按能力分為四大組,並給予不同的名稱:「坦克」、「詩人」、「弓箭手」及「騎士」。當中「坦克」為能力稍遜的學生,而「詩人」則為能力較佳的學生。 接著,我們讓每一組學生各自以個人方式完成閱讀自己向度的資料及討論問題。由於每個小組是以異質分組,教師可依照學生的學習特性派發不同難度的資料及討論問題,目的是根據學生的需要來調整教學目標。 我們採用「坦克」、「詩人」、「弓箭手」及「騎士」作為分組名稱的用意是: 模仿電玩遊戲的角色名稱,可增加學生的熟識感、投入感,而良性競爭活動可強化團隊的精神,使分組角色更人性化。若學生熱愛足球運動,也可使用其他名稱,例如「前鋒」、「中場」、「後衛」及「龍門」等,視乎學生對甚麼類型的名稱感興趣。 角色名稱本質上較中性,可避免學習能力差異的標籤,避免學生自我歸類為最強生或最弱生。此外,角色名稱比喻同學擁有不同的學習特質,正如電玩遊戲的角色,他們各有強弱項,各有所長及負責的崗位,但又需彼此協作成為一高效團隊,才可完成任務順利過關。 異質分組 四個不同的角色組合成一小組(原組),讓他們互相照應。同時教師會依照學生的意願組合成原組,由於組內學生之間關係良好及稔熟,討論時亦會較為投入。此外,教師刻意安排「詩人」及「弓箭手」坐在「坦克」(能力稍遜的學生)身旁,以便同儕學習及得到情意上的支援。 同質分組 為協助第二階段的討論活動,各向度須有效地歸納資料及概念化相關內容。而且,相同向度的學生可一起討論該向度的內容,例如討論各問題的答案及作出共識。因此,我們加入專家組討論的部分,負責同一向度工作紙的同學會組合成為一組。由於專家組實為同質分組的方式,能力較強的組別會處理較難的部分。 在專家組內會有不同的意見,能力稍遜的學生亦可以參考其他組員的意見,增進或修正自己提出的內容;此外,學生知道自己要回原組匯報,必然會更盡力整理資料。 同時教師亦可以為能力稍遜的組別作出適時的指導,協助學生進行概念化的工作。教師亦可以因應各個專家組別討論時面對的困難,向該組加以提問及引導。 專家組討論完成後,各學生再以原來小組組合(「坦克」、「詩人」、「弓箭手」及「騎士」)進行討論,四位負責不同向度的同學,須向組內匯報,每一位同學均有機會向組員匯報自己向度內容。先經過專家組討論及整理才回原組匯報的安排,雖然需要更多的時間,但能令原組討論有更佳效果。 總結而言,小組討論是通識科常設的課堂活動之一,每課節教師都會有清晰的分組指引,並預先按學生特質及能力差異等設計好分組名單;學生習慣有效率地「移動桌子」及按個人所分配的角色進行分工研習及討論。討論活動中,教師更會要求每位學生輪流發言,學生就工作紙內不同層次的問題,嘗試相互提問及討論,分享及交流不同的觀點,彼此砥礪,共同建構知識。 課堂分組流程圖 PreviousNext 5.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 在小組討論活動時,教師若觀察到學生對資料或討論問題感到猶豫,教師會主動解說資料內容或以提問方式引導同學,建立臨時鷹架;當中亦可以鼓勵能力稍遜或信心不足的學生,並提供情意支援。 在分組討論活動中,為使學生能代入不同持份者的角度進行討論,我們為每一持份者預備一些引導性的問題卡,讓有需要的學生可作參考。教材內容調適的主動性交回給學生,較高能力的學生可以不需參考指導問題;能力稍遜的學生或感到需要額外輔助時,可以參考問題卡,當中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考慮不同的因素。 6. 多元化學習成果展示方式 在完成兩節課堂的討論後,學生需要就「廣東話應否全面被取代」作出結論。學生的課業是需要選其中三個向度以文字方式回應,當中亦可以讓學生選擇比較熟悉或有較多論點的向度。 為照顧一些運用文字能力稍遜學生的需要,他們可以選擇其中一個向度以腦圖的形式作答,而腦圖部分等同於50字的文字回應。 是次教學設計讓不同學習歷程及進度的同學,可以選擇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以上安排,都是回應學生對不同向度的熟悉程度和興趣作出的調適。 PreviousNextPreviousNext 小結:Read more

12345

熱門標籤

AERA (3) Contingent scaffolding (5) Diversity Management (7) Junior secondary level (3) L&T Expo (3) Multi-sensory pedagogical designs (5) Profiling Diversity (4) Tiered learning goals (2) Tiered learning materials (3) Tiered learning tasks / worksheets (2) 促進全班參與 (3) 分層學習任務 (11) 分層學習材料 (5) 分層評估 (4) 初中 (6) 初小 (6) 善用不同的提問技巧 (5) 善用小組學習模式 (7) 在課前引起學習興趣及裝備前備知識 (10) 多元化學習任務 (3) 多元化學習成果展示方式 (4) 多元的學習目標 (13) 多感官教學 (11) 多感官教學設計 (9) 學與教博覽 (3) 實驗學校 (3) 展析多元 (12) 工作坊 (10) 建構適切的學習鷹架 (20) 情境式教學 (5) 拓展選擇 (15) 教師「適異教學」經驗分享 (8) 校本多元管理模式 (7) 研究 (2) 簡介會 (4) 美國教育研究協會 (2) 計劃快訊 (44) 計劃故事 (11) 訪問 (6) 識別差異 (7) 資訊科技輔助教學 (4) 適異教學 (13) 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 (2) 高中 (3) 高小 (6)
賽馬會「校本多元」計劃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 主頁
  • 計劃介紹
    • 計劃簡介
    • 計劃團隊
    • 「學生數據」(Student Data)
    • 「適異教學」(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 「學習支援」(Learning Support)
    • 「評估及知識推廣」(Evaluation and Dissemination)
  • 計劃活動
    • 最新消息
    • 活動回顧
  • 行事曆
    • 核心學校 (Core School) 行事曆 2022-2023
    • 計劃學校 (DM School) 行事曆 2022-2023
  • DM專業知識
    • 淺談多元管理 (DM)
    • 「多元管理」專業發展資源小冊子(PDF)
    • 學生數據-DMP安裝及用戶手冊
    • 適異教學-策略概覽
    • 適異教學-策略概覽(PDF)
    • 適異教學-網上教學設計平台 (DI Planner)
    • 適異教學- 課堂教學示例資源庫
    • 適異教學-科組領導手冊
    • 適異教學-「適異教學的實踐」教師自我反思表
    • 學習支援-網上「課堂學習支援助理」協作手冊
    • 學習支援-互動學習支援平台 (LS Platform)
  • 計劃故事及專業知識文章
  • 影片資源
  • 聯絡我們
    • 聯絡我們
    • 訂閱計劃快訊
  • 成為計劃學校
    • 申請成為計劃學校(DM School)
    • 計劃學校所需配合事項
    • 常見問題
賽馬會「校本多元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