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馬會「校本多元」計劃第一期為期三年,在數年間協助計劃學校建立更完善的校本多元管理系統,亦深化了老師對「適異教學」的理解和應用,更在課堂引入教師與學習支援助理 (CLA)的協作模式,提升教與學的質素,照顧學生的不同需要。其中龔柏麟老師希望分享參與賽馬會「校本多元」計劃第一期的得著。
實踐「適異教學」 照顧學生多樣性
照顧學習差異是龔老師一直所關注的事情。參加計劃後,龔老師進一步接觸到更多的「適異教學」策略 (DI Strategies),並應用在課堂中。「課堂中大家都有不同的能力 ,當中教材和教學法上都做了一些分層的工作 。」他設計了不同程度的工作紙,為學生訂立不同程度的學習目標。能力較低的學生不再因學習內容太艱澀而抗拒學習,而能力較高的學生亦能得到相應的增潤及延伸內容。「首先同學很願意去嘗試 ,因為覺得自己有能力去處理 ,以致整個課堂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態度都有明顯的提升 。至於同學嘗試過後覺得自己做得到 ,自信心就會提升 ,整個效果相當正面。 」另外,在學習支援助理 (CLA)「入班」協助下,龔老師在課堂加插更多元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發掘到更全面的知識和體驗。在實踐「適異教學」和調節教學內容後,課堂的效能有所提升,龔老師欣喜地看到學生的進步。

龔老師為學生設計不同程度的工作紙,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
善用「學生數據管理平台」 促進學生全人發展
「拼圖有凹有凸,就好像學生有不同的強項和弱項 ,但只要留意他們的特點,就可以找到適合他們的位置 。」龔老師認為在照顧學習差異過程中,了解學生的特性是其中一個關鍵。龔老師表示,「學生數據管理平台」(DMP)建立了多個數據分析模組,讓他能有效地運用學生數據,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引領學生發揮最大的潛能。「有這個平台之後,我們就能更清楚學生不同方面的強項 ,我知道這個同學說話能力比較強 ,可能我就會找他參加朗誦比賽 ,讓他有更多表現自己的機會 。」「學生數據管理平台」以簡明的數據圖像展示學生各方面的學習進程,老師可更準確辨析學生的強、弱,從不同方面提供援助,支援他們的學習及成長。

龔老師透過「學生數據管理平台」(DMP)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總結
龔老師期望計劃第二期中,團隊可加強「學生數據管理平台」的功能,建立一個更能多方面結合學生數據、DI策略、DI教案設計三個元素的平台,協助學校及老師有效地利用學生數據調整教學活動,並於共同備課或觀課時展開專業交流。龔老師亦希望計劃第二期舉辦更多工作坊及專業分享,提供一些協作手冊的資源,以鼓勵老師自主專業發展。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