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粉嶺神召會小學 中文科周嘉慧老師
學生學習能力皆有不同,學習興趣與風格也不一樣,怎樣令不同能力的學生也能學得其所,是基督教粉嶺神召會小學周嘉慧老師關心的課題。周老師對教學充滿熱忱,積極嘗試不同的教學策略,讓不同能力的學生也能投入課堂,體驗學習的樂趣。
周老師是資深教育工作者,任教小學中文科接近二十年。她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學習能力高的學生不一定有高學習動機,相反學習能力較低的學生有時更有動機去學習,只是能力局限了他們對課題內容的掌握。」針對這個問題,周老師一直採取小組學習的策略,期望「以強帶弱」,由能力較高學生帶領能力稍遜的學生一同學習,互相協作,一同進步,可惜成效一般。去年,她參加賽馬會「校本多元」計劃,藉由賽馬會「校本多元」計劃中大QSIP專家的指導,得到不少啟發,有效地在中文科推行適異教學1。
難點先決 調適策略
周老師說,以往設計教學策略時只着眼於怎樣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忽略他們學習的喜好和風格,更未有清楚辨識學習難點所在。為此,她重新設計教學策略,由幫助學生克服學習難點入手2。以小五級為例,普遍學生對於議論文閱讀理解感到吃力,周老師由教學生尋找句子和段落中的關鍵字開始,了解當中要旨,繼而學習分辨論點和論據,再分析文章內容,找出中心思想所在。配合不同課題,她又特別準備一些圖像和短片3給學生觀看,誘發他們的學習動機。
周老師善於利用多媒體資源如圖像及短片,以加強學生學習動機
另外,周老師又嘗試跟常識科進行跨科合作教學4。「在教授說明文寫作時,我要求學生模擬寫信勸說家人戒煙;常識科教師配合課題預先講解吸煙的壞處5,學生以此知識作為游說的論據。」周老師解釋,小學生礙於生活經驗和知識不足,撰寫說明文時經常未能提出合適的論據。通過這種教學策略,可以幫助學生克服學習難點。
喜見學生轉變 展學習自信
新教學策略推出短短數月,周老師已經看到學生的轉變,課堂參與度有所提高,以往學習動機較弱的學生亦變得主動。更令她高興的,是學生展現出學習信心,相信有方法學得更好。周老師形容,現在上課更留意學生的即時反應,因應他們的表現適時調整教學方法6,利用不同的教學工具3,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些細節上的改變,都是來自賽馬會「校本多元」計劃專家的提點。
周老師認為適異教學有助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展現出學習信心
「計劃的專家有如同行者一般,從旁觀察,不時提點,引導我找出優化和提升教學成效的方法。」周老師說,計劃開闊了她的眼界,助她跳出固有框架,敢於作出新嘗試,花心思和時間構思更多不同的教學策略,讓不同能力的學生學得更好。她計劃於新學年推行適合小一至小六學生的閱讀教學計劃,加入適異教學的元素。另外,她亦會將經驗和心得跟其他中文科教師分享,鼓勵他們一同發展更多以適異教學為理念的有效策略,集思廣益,攜手合作,共同開發及設計教材,提升中文科教學的效能。
註1︰適異教學─策略概覽
註3︰B7 多感官教學設計
註6︰B4 適當地調適教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