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 官立、資助、按位津貼、直接資助計劃的中學及小學都是這個計劃的夥伴學校對象。
A2. 不是。學校可以按照校本情況,於申請成為聯遞學校時,選擇參與一項或多個項目。舉例:學校可以只參加「展析多元」項目,亦可以同時選擇參加「拓展選擇」及「推進協作」兩個項目。
A3. 成為夥伴學校後,學校會按照參與的項目,獲得適切的資助及專家的支援,例如:聯遞學校參加「展析多元」項目能參與各類型數據管理工作坊,完善校本「學生資料管理系統」;參加「拓展選擇」項目可與課程專家按校本情況,發展及應用「適異教學」並培育校內課程領導;參加「推進協作」項目可以獲得每月最多7000元的資助讓學校增聘課堂學習支援助理,在一般課堂協助教師教導學生。
另一方面,學校亦須按參與計劃的項目作出配合,例如:在校內成立相關項目的核心小組統籌及推動有關工作、與計劃專業團隊定期開會、參與相關專業發展活動及與其他學校分享成果等。
A4. 若暫時未打算於2020-2021年度申請成為聯遞學校(Transfer school),可考慮於2021-2022年度成為我們計劃的聯屬學校(Affiliated School)。
計劃於日後會透過聯校教師發展日、網頁、計劃通訊等平台與業界同工分享計劃成果,歡迎大家密切留意計劃網頁的最新消息。
A5. 因為計劃期望在業界建構有效的校本多元管理模式,所以原則上我們期望參與的中、小學的比例約各佔一半,希望參與的學校能廣泛地反映本港中、小學的概況。
A6. 計劃重視學校的意願,但亦會衡量計劃的遴選結果,編配學校參與的支援項目或學科。
A7︰「聯遞學校」是指於2020至2021學年參加賽馬會「校本多元」計劃的學校,學校將在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與團隊成員就參與項目協作。
A8︰賽馬會「校本多元」計劃由學校代表統籌,帶領一群來自不同專業範疇的團隊成員,與參與計劃的學校及老師一同協作,團隊成員亦會與學校分享真實的計劃經驗,充分協助學校就三個協作項目作不同嘗試。
A9︰當我們甄選入圍學校時,我們會考慮申請參加的學校有否得到學校領導人員的充分支持。另一方面,若學校有資源讓主要參與計劃的老師或統籌人員,能減省課擔或行政工作,使參與的老師獲得更多空間與我們協作,亦會是我們考慮申請的另一因素。
A10︰核心小組成員應包括校內學校領導及參與協作項目的統籌老師,與團隊成員交流協作,而培訓的需要亦可就校情與成員商議。參與學校亦會出席各類型的專業交流活動,如培訓工作坊、分享會、跨校學習社群等活動。
A1. 簡單來說,參與「展析多元」(Profiling Diversity)的學校,主要是協助提供一些現有的校本學生數據予計劃團隊。按著需要,負責人可能要使用本計劃提供的工具整合學生資料, 我們提議其負責人一般會是於校內負責學生數據的老師或同工,或是於校內負責WebSAMS的人。
A2. 計劃團隊將與學校溝通,並按校情及需要建議所需收集的學生數據。
A3. 糸統採取最先進技術保障學生私隱。 學校擁有自己校本資料 , 學校將學生數據給予計劃團隊,需給予隱去識別學生身份的資料。
A4. 若需要向學生家長取得同意時,計劃團隊會提供「父母/監護人同意書」給學校使用。
A5. 去標識化 (de-identification)的意思是隱去能識別學生身份的資料,其目的是為保障學生的私隱。
A6. 若我們要善用「大數據」來分析學生的多樣性,我們便應利用各類型的學生資訊,如學生的功課情況、學生成績和獎懲紀錄、學生家庭資料、多元學習需要個人紀錄、調適支援、個人輔導、課外活動等等,從中找出關聯性、規律或模式,從而有效支援學與教及學生培育的工作。
A7. 現階段「展析多元」的「學生資料管理系統」主要是將儲存於教育局網上校管系統(WebSAMS)的數據自動傳送到「學生資料管理系統」中,故參與學校只需確保網上校管系統的學生數據齊備便可。若相關學生數據並非儲存於教育局網上校管系統中,參與學校可利用本計劃提供的工具整合學生資料。
A8. 學校可獲得的是校本的學生資料 (大數據) ,以及分析「大數據」的工具及方法 。
A9︰「展析多元」DM Platform能協助學校將各類型校本數據(例如WebSAMS中的數據),透過DM伺服器及Power BI以資料視覺效果整合及處理,讓學校能以便利的系統分析不同的數據集(data sets),使學校能從不同角度分析學生個人成長及學與教成果。另外,參與學校亦可按校本情況來優化校本DM Platform,使系統更能按校本需要支援學與教。
A10︰「展析多元」DM Platform的數據主要是來自學校的WebSAMS,故此存放於WebSAMS的數據層面越多,「展析多元」DM Platform能展示的數據層面亦會越全面。
A11︰不用。
A12︰若學校不常使用WebSAMS,但有妥善保全校本數據(如excel數據表,Google spreadsheets等),亦可申請參與「展析多元」。
A13︰我們歡迎與各類型的中、小學校就校本多元管理模式一同協作。若學校會考慮自行購買伺服器,學校可於申請表格上以備註形式列明學校此意願。
A1. 依據Carol Ann Tomlinson提出的理念,因應學生的興趣、背景及性向,在學習內容、過程及成果方面作出教學調適。
A2.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優質學校改進計劃」(QSIP)的中、小學課程專家團隊,透過在中、英、數、常/通各科,以校為本,發展及應用「適異教學法」,並建立全港優良課堂教學示例資源庫。此外,計劃亦著重培育校內課程及教學領導,推動科組改進及發展,以增強計劃支援的延續性。
A3. 學校可在中、英、數、常/通之中,選一個學科進行協作,學校可選其中一級(而非一班)作先導試驗,繼而才逐步擴散。
A5. 沒有。本計劃採取校情為本的支援模式,我們沒有固定的會議次數,會按校情及教師的協作準備度而制定支援方案及策略。然而,我們期望於協作年度,支援人員能與協作老師最少進行兩個循環的共同備課、觀課及檢討,以便試驗及優化校本「適異教學」的策略。因此,學校宜為科組編排共同備課節(每次不少於一小時),促進交流和協作。
A6. 不建議。由於科組領導需要擔當統籌及領導角色,我們建議相關同事必須參與該年級整個協作及發展過程,支援相關老師落實發展「適異教學」。
A7. 不是。計劃的理念是協助學校建立「校本多元」的管理模式,我們希望讓全體教師都理解相關理念及策略,因此學校需要最少安排一次2至3小時的全體教師工作坊,讓計劃支援人員向教師進行計劃簡介及「適異教學」的相關培訓。我們在學科的支援只是一個起動及切入點,希望能累積及總結校本的實踐經驗,繼而由學校的核心小組作推動和擴散。
A1. 計劃內的「推進協作」項目期望在日常課堂安排「課堂學習支援助理」進入課室,與教師協作照顧學生多樣性需要,以致更有效全面提升學生學習效能,所以資助只限讓學校增聘「課堂學習支援助理」。
A2. 「課堂學習支援助理」主要工作是協助教同一班學生的主科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所以我們期望參與這項計劃的夥伴學校聘請的「課堂學習支援助理」最少達到教育局對暫準教師的資歷要求。
A3. 培訓目的主要是幫助「課堂學習支援助理」認識學生的行為及如何建立正面的行為、學習的過程及如何有效學習,以及如何協助教師等。為了更配合學生的需要,我們分別為中、小學的「課堂學習支援助理」安排不同側重點的培訓:
為了能切合校本需要及真正能讓助理實踐所學,除了進行工作坊,更會有「做中學」、入班觀察及示範等模式。)
A4. 「推動協作」項目是引入「課堂學習支援助理」與同一班的主科教師協作,支援學生進行課堂學習,所以這位助理會熟悉這班學生的多樣性需要、學習特性及進展。這些認識,不單能幫助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對焦不同學生的需要,在進行教學時亦能為教師提供資源及空間應用不同的教學法,提升全班學生的學習效能。故此,我們期望可以由管理助理或編排校內人手工作的中層教師擔任負責人,負責統籌及安排助理、協作教師騰出空間參加培訓活動,收集學生課堂學習的校本需要及關注,與計劃團隊保持緊密聯繫,以及安排全校活動,分享良好示例及成果等。
A5︰為了在短時間內讓課堂學習支援助理能與老師協怍,「推進協作」的主要培訓對象是課堂學習支援助理。同時,期望達致老師與助理在課堂有效協作,亦會為參與的主科老師及助理舉行校本協作工作坊。我們歡迎參與學校按校本需要,與團隊成員商議, 發展更多適切促進協作的培訓活動。
A6︰按過往經驗,學校宜安排課堂學習支援助理最少50%或以上入班與教師協作上課。這個安排不單能讓助理對學生有更具體的認識及提供適切支援,而且助理可以把學生的進展及表現儘快告知教師,有助即時調節教學。
A7︰賽馬會「校本多元」計劃團隊十分樂意與各中、小學分享交流計劃經驗及成果。計劃團隊會於計劃完結後發佈相關的電子版本培訓資源,供各校參考使用。
A1. 研究計劃的目的旨在透過對學校推行計劃的過程進行有系統的數據收集及分析,從而有效地檢視計劃的推行成效,並提供相關的研究數據作參考,以能更全面地提升不同能力學生的學習效能。故此,夥伴學校參與計劃研究對共同建構校本多元管理系統十分重要。計劃期望所有參與學校均能積極參加研究部份,並邀請校內各持分者提供相關資料。至於有關學生數據收集部份,計劃團隊會向學校提供有關研究計劃背景、數據收集詳情、家長同意書等文件,以讓家長及學生了解計劃及研究目的,並在獲得家長同意後才進行數據收集。
A2. 在進行數據收集前,計劃團隊會以書面形式讓學生家長或監護人了解研究目的及有關詳情,並在獲得他們及學生的同意後,才會開始進行數據收集。
A3. 計劃團隊會把學校的推行經驗及成果結集並製作成資料庫,以供學校參考及使用。同時,亦會透過計劃網站、社交媒體、公開課、舉辦定期的教師培訓和交流會等不同途徑,在社會不同的層面推廣計劃的成果,藉此提升社會大眾對學生的學習多樣性的認識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