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馬會「校本多元」計劃提倡參與學校發展「校本多元管理模式」(Diversity Management),當中的「管理」有別於社會上經常說的風險管理、工商管理等概念,除了着重學校可管理的部分,更講求與老師的專業素養和發展的相互結合,屬教育界創新的發展領域。在談論「校本多元管理模式」前,可先從教育理論方面了解「多元」的意義。
現代教育重視回應學生的多元需要
加拿大西門菲莎大學教育學院練美兒教授認為,上世紀 50、60 年代的教育理論探究學生的學習問題時,大多歸咎同學的智力出現問題,從而要求學生接受智力測試。隨着教育理論的發展,舊理論逐步被推翻。練教授比喻,所謂多元,就像是「十隻手指有長短,各有其功用。」她指出,「同學有不同的學習旅程,有些同學要『邊做邊學』,有些則需要語言、視覺等輔助。教育界在照顧學生學習方面,若只講求一致,變相只能針對中間大多數的同學,在理論上不能照顧教育光譜兩端學生的學習需要。」她又指,學生需要不同的學習體驗、模式,以增強他們應對外來挑戰的能力,學生才能進步,這正是教育界提倡「多元」的主要原因。
「校本多元管理模式」協助老師有效地支援學生
為了擴大發展多元的效能,學界開始探討能否以整所學校作為單位,建立管理架構或平台,讓不同的持份者均能參與,從而令支援多元學習的效益倍增。香港紅卍字會大埔卍慈中學校長潘啟祥是賽馬會「校本多元」計劃的計劃統籌,他認為在「校本多元管理模式」的框架下,學校不但能更有系統、客觀及以校為本地分析及評估學生的不同需要,亦可讓老師更容易地了解個別同學的學習情況。其中計劃所提倡發展的校本數據平台,透過整合校內不同的數據,並以簡單易明的數據圖像來展示學生的學習表現,以便老師分析不同項目當中有否關聯,從而設計更切合同學學習需要的教學內容。學校同時採用「適異教學法」,在課堂上為同學提供更多的學習選擇。加上,參與的學校在課堂增設課堂學習支援助理(Classroom Learning Assistants),與老師一同提供更多的協助,以支援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
資料庫協助老師找到合適教學法
潘校長認為,建立「校本多元管理模式」具體基建後,最重要的是全校人員均能參與學校的多元發展及完善課堂設計。「傳統上,學校的課程很可能是由校長及科主任作較主要的決定。作決定時,他們多以自身的經驗為根據,認為某些教學活動較適合學生。」參加計劃後,學校可以透過建立「適異教學」資料庫,把優秀的教學方法作系統的整理,並在同儕之間展示及傳承,拓展整所學校的教學資源,以適切地照顧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另外,校本數據平台亦有助校內持份者進行討論和作出專業的決定,「最重要的是全校老師均可根資料庫及據數據庫作客觀分析,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從而達致多元。」
潘校長又形容:「賽馬會「校本多元」計劃提供了一個大架構令教育同工得以客觀地參照,但架構內的『血血肉肉』則是校長、老師多年的經驗和教學理念」,他認為全校人員的經驗可以和「校本多元管理模式」架構互補,達致相輔相乘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