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多元 發掘學生獨一無二的潛能 —— 訪實驗學校林德育校長

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潛能,但在香港為人詬病的「填鴨式」教學法下,許多學生的潛能無法展現出來。亞斯理衞理小學林德育校長認為,要改變現況,需從課堂入手,「相比學業成績,如何能讓這些學生在課堂上得到充分的學習機會,將他們最好的一面都發揮出來,才是最重要的事。」透過參與賽馬會「校本多元」計劃,林德育校長期望能為多元教學找到一條新出路。

 

先了解學生需要 再訂立教學方式

傳統的教學中,老師大多傾向使用較單向的教學法來教導學生。林校長認為,這樣很容易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需要,「以前我教中文,每堂都希望令所有同學理解該課的內容。但反過來想,我們有沒有問學生想學什麼?又或思考哪種教學法比較適合學生呢?」賽馬會「校本多元」計劃強調老師先了解學生的需求,再因應同學的需要選用不同的適異教學策略,以提升學生的參與度,「透過建立強項為本的數據管理系統,讓老師可以從學生過往的成績數據庫中,先了解學生在科目上的強弱處,然後在課堂上,透過分層教學、不同學習目標等活動,便可更精準地掌握同學們在該科目所需協助的地方。」

 

林校長以戲院營運來比喻賽馬會「校本多元」計劃的核心理念,「就好像現在我們身處這個戲院,在播放電影前,需先了解同學的喜好,例如:女同學喜歡浪漫的愛情電影,男同學則喜歡偵探電影,才可以為他們提供切合其喜好的電影,讓他們產生興趣。」為了可以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得到最佳的支援,計劃同時在班房引入課堂學習支援助理(Classroom Learning Assistants),以協助老師,「有些同學可能有不同的學習需要,有這些 CLA,他們就能得到更好的照顧。」

 

 

接受差異的存在 心態改變最重要

 

亞斯理衞理小學參與賽馬會「校本多元」計劃已有一段時間。林校長認為,最顯著的改變,來自於老師的心態,「他們開始認清並接受『每個學生都有長短處,差異是必然存在』這事實。相比『我要教什麼』,他們現在更著重了解學生想學什麼、怎樣協助他們去學這些內容。」了解學生的能力後,再根據他們的能力進行區分,讓每位學生都得到最合適的指導,「例如:有老師曾在英文科的課堂上,透過攤位遊戲的小組活動方式教授一種句式,每個攤位均設有不同程度的問題及提示,同學們如有需要,可自行到提示較多的攤位進行遊戲。這樣的教學讓每位同學都能參與其中,從而提升他們的成功感,讓他們對學習產生更大的興趣。」

 

在課堂上採取「適異教學法」(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後,學生有明顯的進步,「我在觀課時發現,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問題有所減少,課堂參與度則大幅提升。其實『適異教學法』的重點,並非讓每個學生都能考第一,而是我們怎樣能將每個學生最好的一面發揮出來,這才是最重要的。」林德育寄語其他參與賽馬會「校本多元」計劃的學校,作為管理層,需先調整自己的心態,「一般的管理模式或要求達到統一、一致,但『校本多元』所強調的,並不是要將所有東西變成一樣,而是如何利用校本多元管理模式,讓不同的持份者,如老師、CLA、學生等透過這個管理模式能有多元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