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我們,成就最好的我。」這是循道衞理聯合教會亞斯理衞理小學鄭家明校長一直深信的教學理念。作為學校領導者,他卻認為自己個人力量遠不如團隊力量,需要不同才能的人通力合作,才能創出更大成就。「無論是學生的團隊還是老師的團隊,互相之間建立信任而不是比較,才能讓每個同學做最好的自己,讓他們將自己能力發揮最大。」而賽馬會「校本多元」計劃正貼合這個理念,促進校內每個人的交流和連結,攜手向前,一起成為最好的自己。
數據平台助定立方向
亞斯理衞理小學於1961年創立,一直強調要在學校營造積極、愉快的氣氛,讓師生各展所長。鄭校長深信,要成就學生的未來,一定要校內團隊各人互相支援,才能走得更遠。透過校本多元計劃,他們更能了解學生背後的學習動機和學習風格,將學生的潛力發揮。「打個比喻,我們看到學生在跑,以為跑得越快越好,但其實不是這樣。我們要先問問學生:為何要跑?如何讓學生被學習吸引?不同的學生的亮點強項在哪裏?」
而計劃正提供不少有效的方法,如「學生數據管理平台」讓團隊更能掌握正確的方向,了解學生強弱和學習需要。「我們可以分析學生的多樣性,讓我們多了解學生,制定行政或教學政策上更到位。」
增進互動 建立多元之道
鄭校長一直很喜歡打籃球,因為它是團隊運動,講求互相合作,每個人都有份推進籃球,互相補足。這運動也啟發了他許多教學的想法,他深信,學習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一群人互相補足和分享。「那個球就像是信息的交換,要有意義地不斷傳來傳去,才對整個團隊有利。」
參與計劃後,他認為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之間的交流,都變得更好。例如在課堂內,老師不再視課堂為「我講你聽」的過程,而是思考如何建構知識,「師生間有更多互動,透過分組活動讓學生多參與,或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讓學生利用多重感官。」
教學團隊之間的互動,同樣在計劃中大增,老師都體會到教學並非單打獨鬥。例如課堂學習支援助理(CLA)的安排,不但能幫助老師在課堂上闡釋理念、帶領學生,也能幫助課外支援,「我們的CLA同事和同工已經結成很好的教學夥伴,能照顧更多不同面向的學生。」
例如學習中文寫作時,有學生的想法和識字量均不足夠,支援人員在課堂上觀察到這點,給了中文科科主任羅雅頌一些意見,像是從說話教學入手,再從中過渡到寫作教學,幫助學生去建構文章,文章也能更流暢。她帶領同科老師將不同的適異教學策略應用,如讓分層工作紙的設計更完善,教學也更有成效。
專業交流 讓老師更有信心
除了幫助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鄭校長也很重視教學團隊的成長。參與計劃後,老師對於教學的想法、信心、價值等都有所轉變。他以「開門」來形容老師進入學生學習世界,「老師過往可能只是用一條鑰匙去開所有的門,但原來不只如此,老師仍可透過不同的方法打開學生的學習多樣性。」
透過計劃,老師更能認識學生的不同之處,例如有些擅長文字,有些擅長用圖像思考,有些擅長科學推理,再掌握多樣的教學方法,調整課堂。計劃團隊亦會與老師共同備課,幫助發展教學策略。其後老師慢慢累積經驗,建立信心,更從受培訓的角色變成帶領者,提出更多想法,讓整個團隊在課程和教學上有所發展。鄭校長大讚:「做到train the trainer這個過程。我們看到成效如此明顯,也很欣喜。」
總結
鄭校長帶領學校參與計劃三年,認為學校上上下下均在計劃中獲益良多。鄭校長認為教學團隊不只是學到更多策略,更重要的是理念的改變。「讓我們重新思考,究竟教學和學習是怎樣的事。」這些深入的思考和討論都能促進學校裏每個人之間的連結。「學校有更多情感結連是需要的。讓我們同學在合作學習裏有更多互動,老師透過合作有更好教學成效,讓最好的我們去成就最好的每一個同學。」

中文科老師從說話教學入手,再從中過渡到寫作教學,幫助學生去建構文章,文章也能更流暢。

鄭校長認為學校需要更多情感結連,讓同學在合作學習裏有更多互動,老師透過合作有更好教學成效,讓最好的「我們」去成就最好的每一個同學。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