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適異教學」經驗分享︰小改變大意義 從微細處實踐適異教學 保良局世德小學 常識科張仲偉老師 電子學習近年愈來愈普及,利用電子學習輔助授課,配合適異教學的理念,更可發揮意想不到的成效。保良局世德小學張仲偉老師致力在常識科推行相關措施,累積了不少成功經驗。張老師衷心感謝賽馬會「校本多元」計劃中大QSIP專家的支持和協助,並表示計劃不但開闊了他的視野和眼界,亦改變了他對適異教學1的看法。張老師任教小學常識科七年,對這個學科有深入透徹的了解。「常識科內容廣泛,課題環繞社會,跟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學生生活經驗的多寡直接影響他們對題目內容的掌握,而生活經驗跟家庭背景有關。」以該校為例,學生有來自基層,亦有來自環境較富裕的家庭,學生生活經驗存在很大差異,而這種差異正正反映在學習之上。例如:在談及本港名勝景點時,不少基層家庭學生均從未到過相關景點,缺乏前備知識。又例如在教授綁鞋帶等訓練自理能力的課題時,家庭環境較富裕的學生可能因為平日有家傭照顧,自理能力較為遜色。 針對學生生活經驗不足引發的能力差異,張老師一直採用分組教學策略2,透過異質分組,以強帶弱,讓能力高學生帶領能力低學生學習,互相協作。另外,他亦透過互聯網尋找切合課題的圖片及視像短片3,讓學生觀看,彌補他們前備知識的不足。雖然相關措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改進空間。張老師認為,教育工作者應與時並進,不斷汲取新知識,自我增值,因此學校於去年決定參與賽馬會「校本多元」計劃。 專家鼓勵 釋疑慮「參與計劃前,我以為推行適異教學必定要大費周章,在設計教材和擬定教學策略上重新規劃。然而,經由賽馬會「校本多元」計劃中大QSIP專家的指導,才發現從簡單微細處作改變或調適,也可實踐適異教學。」張老師以教導學生綁鞋帶為例,他表示以往一直由他在課堂上示範,學生從旁學習。教學模式流於單向,他亦未必有時間照顧能力較弱的學生。於是,他改為將示範教學拍成短片,放在互聯網讓學生先在家中觀看和學習4。上課時,挑選學生即場示範,由能力高的學生負責教導未能掌握箇中技巧的同學。這種模式不但可以提高課堂的參與度和互動性,亦可照顧能力較弱的學生。又例如學習使用筷子,張老師製作了一份工作紙,要求學生跟父母一同完成,然後由家長評估子女對筷子運用的掌握程度。他再根據家長的評分,綜合評估整體學生的能力5,按能力分組教學,因材施教。 張老師運用適異教學,按能力分組教學,因材施教 張老師指,相關措施都是在原有教材和教學策略基礎上,作出些微改動和轉變,便達到截然不同的效果。另外,因應不同的教學課題,他為不同能力的學生訂立分層學習目標6,配合分層提問技巧7,引導學生學習,一步一步提升學習能力。 張老師會繼續研究如何利用電子學習配合適異教學,照顧學生學習能力差異 推電子學習 成效鼓舞張老師又嘗試推行電子教學,利用教學程式軟件,印製答題卡紙。上課時,全班學生舉起卡紙回答老師的提問3,老師利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拍攝功能,可同時收集、記錄、統計和分析學生的答案,了解他們對課題的掌握程度5。這種模式較傳統由教師發問,學生舉手作答的方法,更有氣氛。無論學習動機或課堂參與度亦大大提高。張老師發現,學生對電子學習3相當受落,這種模式尚有很多發展的空間。未來,他將繼續研究如何利用電子學習配合適異教學,照顧學生學習能力差異。 註1︰適異教學─策略概覽註2︰C6善用小組學習模式註3︰B7 多感官教學設計註4︰C1 在課前引起學習興趣及裝備前備知識註5︰C2 識別差異註6︰B1多元的學習目標註7︰C5. 善用不同的提問技巧延伸閱讀︰「適異教學」小學常識科實踐經驗分享︰照顧自己(學習生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