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粉嶺神召會小學:擁抱學生多樣性 「彩虹的美麗,在於其顏色每一種都是獨一無二,但又能互相輝映。」基督教粉嶺神召會小學的李碧雯校長與學生拉着彩虹傘,數過三聲後,一起抖動彩虹傘。 在「彩虹傘」這遊戲中,不論力氣如何,每個人都要付出自己力量,更要互相配合,傘上的小球才不會滾到地上去。這讓她體會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和價值,就如教與學時,我們都希望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因此學校向來重視推動多元教與學,賽馬會「校本多元」計劃正提供不少策略,讓他們能落實這理念。 推行多元化教學模式 基督教粉嶺神召會小學一直主張「以學生為本」的宗旨,重視在不同層面照顧學生學習的差異及特質。「照顧多元,是我們學校的辦學理念。」過去他們也曾推行不同的教學政策,例如:將學生分成不同組別作分流教學,在大班授課中作分層教學,而老師也曾參與大學的工作坊,了解適異教學的策略,並在校內應用。這方面的工作最初由幾位老師去推動,並希望能夠普及到全個教學團隊。 因此教學團隊聽過賽馬會「校本多元」計劃簡介會後,發現計劃中的教學理念及策略和過往學校採納的相近。為了進一步推動照顧學生學習的差異的工作,老師們就算工作繁重,也主動建議學校參與計劃。「我們摸索了多年,希望可以能更落實「照顧多元」的教學實踐,並摸到一個合適的定位。計劃內有一群專家來帶領並提供適切的校本方案,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 校內文化的改變 參與計劃後,計劃團隊到校共同備課,亦介紹不同「適異教學」策略,讓他們聚焦照顧學習差異,調整課程。「有專家的支持,我們也確定過去走對了路。」而在專家到校觀課、演示、再修正後,教學方法有明顯進步,隨後李校長也推動校內老師多舉辦開放課堂,互相觀課和給予意見,增加專業的對話及交流,有助建立團隊共識和默契。 李校長認為,參與計劃後,適異教學的想法也成功推廣至全校,形成文化上的轉變。「我自己及老師團隊可再深化『多元』的概念。老師的教學、學校的政策,都有更好的調整。老師的思考角度都有一些調節和改變。」這些調節和轉變,在課堂實踐中尤其明顯,更能落實「以學生為本」的想法。她解釋,過往設計課堂時,老師多只從「應該教些什麼以及如何教」去切入,如今則有所改變,聚焦「學生學什麼以及如何學」。有專家的引導下,老師能在教學設計和實踐方面做得更仔細,例如將一班學生分成三層,各有不同的學習目標和策略。「老師在修訂備課表格和教案時,比從前考慮得更細緻,及有更明顯的分層策略。」 跨科合作提升教學效能 教學團隊受到計劃的啟發,遂將中文及常識科作跨科合作授課。在兩科老師共同備課過程中,大家不但商討教學細節,更透過協作激發了不少新的教學點子。例如老師透過情境式教學,讓學生代入兒童組織代表這個身份,發表對環保議題的看法。在跨科合作下,學生先要閱讀大量常識科提供的資料、新聞,從而擴闊視野和眼界,最後寫出一篇演講辭作為中文科功課,更會將演講辭拍成短片。有常識科的知識作為寫作基礎,中文科老師便可集中教授選材技巧及寫作手法,深化學生所學,學生也能把知識及技能貫穿不同的科目。李校長讚揚:「參與計劃後,我們很明顯看到學生更投入學習、更開心和樂意參與課堂活動。老師用了很多不同的教學策略幫助他們,學生也掌握更多不同的學習技巧,學得更有信心。」 總結 如今基督教粉嶺神召會小學成為第二期計劃的核心學校,李校長期望能善用「學生數據管理平台」(DM Platform),讓老師從數據了解學生的多樣性,調整教案以及教學政策以照顧學生需要,提升學與教的質素,在照顧學習差異上面做得更到位。」 就如彩虹傘有不同顏色,她期望每個不同能力的小朋友,都能展現自己的獨有面貌。「我們不是一家工廠,一式一樣去塑造,而是保留學生的獨特性,同時發揮其多樣潛能。」而教學團隊就是手執彩虹傘的那些人,合力輕揚起彩虹傘,引導如小球的學生繼續飛翔。 李校長讚揚:「參與計劃後,我們很明顯看到學生更投入學習、更開心和樂意參與課堂活動。」 老師共同備課過程中,大家不但商討教學細節,更透過協作激發了不少新的教學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