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侯寶垣中學 通識科李文靖老師
通識科是高中四大核心科目之一,學生的學習表現和成績將影響日後升學選科。這門學科內容既闊且廣,如何引導學生掌握當中的竅門和技巧已是挑戰,更遑論照顧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青松侯寶垣中學李文靖老師任教通識科超過十年,經驗豐富,透過參與賽馬會「校本多元」計劃得到很多啟發,有效地在通識科推行適異教學1。
「通識科沒有既定內容範圍,日常生活事情、時事新聞都可以作為討論的議題,所以議題選材非常重要。」青松侯寶垣中學一直採用校本教材,並由李老師負責設計。她坦言,以往選取議題由教師角度出發,能否配合課時是其中一個考量,未必所有議題也切合學生的興趣。透過賽馬會「校本多元」計劃,李老師明白到照顧學生不同的學習興趣,是實踐適異教學的重要一環,於是改變取材標準,刻意挑選跟學生切身的相關議題,引發他們的共鳴和討論興趣。另外,她亦採納賽馬會「校本多元」計劃中大QSIP專家的建議,在教材中加插短片和聲音,通過不同官感刺激2,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迎合他們不同的學習風格。
針對學習難點 照顧差異
通識科着重培訓多角度思考,要求學生綜合不同觀點,提出自己的意見,考驗歸納、分析和表達能力。這幾方面正是學習難點所在,也是學習能力差距最明顯的地方。對此,李老師嘗試在教材中引入不同持份者的觀點3,引導學生思考持份者提出相關觀點的背後原因和所持價值觀。然後,學習整理和歸納不同觀點,加以分析,提出自己的意見,在課堂上一起討論。另外,她又訂立分層教學目標4和多元評估準則5,以照顧不同能力的學生。學生可選擇以文字書寫,或口頭匯報形式表達意見6,重點是所有學生也有機會參與討論。
李老師又善用電子教學策略2,讓全班學生將意見寫進平板電腦,經由互聯網在大屏幕上展示,即場點評分析,公開討論,最後將討論結果製成筆記。通過這種模式,無論是能力高或低的學生也有機會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大家一同完成筆記,特別有滿足感。「以往能力較弱的學生很少發言,課堂參與度低,如今變得勇於表達意見,投入課堂。」這正是李老師所樂見的。
通識科李文靖老師(右)透過參與賽馬會「校本多元」計劃,有效地在通識科推行適異教學
以學生為本 從興趣出發
學生投入學習,推動李老師更用心挑選討論議題和設計教材,以迎合他們的興趣。「雖然花費時間和心血較以前更多,但只要學生學得開心和投入,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李老師說,現在無論在設計教材或構思教學策略,會更多考慮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從他們的角度出發。
註1︰適異教學─策略概覽
註2︰B7 多感官教學設計
註3︰B6. 情境式教學
註4︰B1 多元的學習目標
註5︰D4 多元評估方式